二人準備就緒,便在邵父之殷殷囑咐中,駕著馬車趕往京城。
按照虎子的意思,並未回家探望,而是選了一處小客棧安頓下來,等著後日前往殿試。
這邊經曆喪子之痛的仁宗經過洛懷川的一番勸導,終於打開心境,開始處理政務。
耳聞其對宋綬、蔡齊言道:
“此次童子試人員眾多,朕便不親試了。全權責成二位卿家代朕選才。
你二人一位是大中祥符八年的頭名狀元。一位是大中祥符元年,得父皇賞識,賜同進士出身的大才子。
可莫要再明爭暗鬥的,在一群娃娃麵前失了體麵。”
其實仁宗這樣的安排乃是含有深意的,宋綬曆來依附在宰相呂夷簡的陣營,而蔡齊則是次相王曾的人。
前段日子,雙方勢如水火,各不相讓,著實令仁宗無所適從。
便希望通過這次童子試促使雙方摒棄前嫌,一心輔政。
而二位參知政事自然明白仁宗的良苦用心,遂緊忙表明心跡。
仁宗見二人態度恭敬,不再劍拔弩張,便又繼續言道:
“此次為國選材,賦詩一章,援筆而就的天才固然可貴。然發現其文學創作天賦,卻比讀書背誦猶為重要。
故朕期待二位卿家通力合作,為朝廷選出後繼肱股之臣、棟梁之才出來。不知二位卿家可否滿我心願?”
宋綬、蔡齊聞言,意味深長的對視了一眼,竟鮮有的一致,齊齊答道:
“請官家放心,臣定不辱使命。”
童子試的日子很快便到了,數百名各州府舉薦來的異能童子分幾個考場考完了詩賦,剩下的便是論。
這期的題目乃是呂夷簡出的,為《論忠孝與齊家治國》。
要說他緣何出了這樣一個題目呢,這裏麵還真是大有文章。
除了秉承先秦儒家的“以孝治天下”外,尚有點向仁宗扒小腸的意味在裏麵。
說起這事,還要從仁宗生母故去時開始。
那時趙禎初登大寶,僅有一十二歲,朝政大權皆由太後劉娥把持。
為避免別人起疑,便打算以普通妃子之製安葬李宸妃。不料卻遭到時任宰相呂夷簡的強烈反對。
以替日後劉氏宗族後續著想之由,力勸劉娥依皇後之禮給予其厚葬。
果然,明道二年,劉太後病逝後,仁宗終於知曉對其嗬護有加的李妃竟是自己的生母。
便想起了宮中那些個生母乃是被劉娥毒害致死的謠言來,遂著人暗中調查。
直到李宸妃改葬,仁宗親往洪福院祭告時,赫然發現其屍身因有水銀保養,音容笑貌得以宛若生前般栩栩如生。
而所著服飾衣帽也是按皇後禮儀下葬的。仁宗因感念呂夷簡當初的高瞻遠矚,一直對他委以重任。
殊料因為其與次相王曾間水火不容,這才逐漸失了聖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