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回 曆磨難他鄉終團聚 逛坊市…(2 / 2)

“以我對太史哥哥之了解,他可是鄉情很重的一個人,且有一番報國之誌。斷、斷不會耽於享樂。”

謝玄見他吃完了,一邊收拾碗筷,一遍又問道:

“但願如此吧,不過我看他兒子未必會願意歸宋。

日後萬一兩國真起了爭端,你與他的約法三章,又豈能真的將其製約?倘若如此,又當如何呢?”

洛懷川取出絹帕拭了拭嘴角道:

“嗯,你顧慮的也不、不無道理。看來還得為其鋪設一條穩妥之路。

儒生,去、去將賈大人喚來,我有事情與其商量。”

謝玄端起盤子,邊往出走,邊道:

“他呀,早早便起了,說是要考察民情去。”

要說狄青本是習武之人,習慣了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但這畢竟是在遼國,為掩飾身份,隻好作罷。

可他又是個閑不住的人,加之赴遼機會難得,索性換了便裝,出去考察風土民情。

北宋使者皆習慣性的將遼人稱為北虜,即便在麵對高昌、回鶻這類外番,也是毫不客氣的稱遼國是犬戎。

故而在狄青思想中,覺得南京可能即是一個氈房遍布,牛羊成群的遼闊之地。

卻沒想到這裏道路筆直、房屋排列竟如同棋局般規整。

不少門窗皆是向東而建,橫麵寬闊,皆用大料建造、鬥栱粗廣豪放,柱子也更敦實。

而且屋麵平緩,從屋脊下往上看,便如同雄鷹展翅般優美。

城中諸多男子皆著漢服,唯有契丹與渤海的女子穿胡服。這些牧民大多麵色紅潤、顴骨突出,且鼻梁高挺。

狄青原以為這些打小食肉、飲奶的契丹人行事會很豪橫,講起話來也是粗聲大氣。

誰知每個人皆十分遵守禮儀,這或許與興宗偏愛漢文化有關吧。

正當他由最初的排斥質疑到逐漸的與遼人融為一體時,

忽見斜方街道上一匹驚馬呼嘯著衝進與他對麵的送葬隊伍。

那位身著雪白孝服,披發、包著頭巾的年輕女子急忙閃身護在棺槨前,生怕驚擾了亡者的靈魂。

眼見著那匹馬四蹄騰空,下一秒便會將女子踏為肉餅時,所有人張大嘴巴,發出一陣驚呼。

有些個膽小的甚至直接閉上眼睛,實在不敢看眼前這慘烈的一幕。

就在這萬分危急之際,狄青真氣一提,以電閃雷鳴之勢飛身躍上馬背。

一把扯住韁繩,使了一招千斤墜,成功駁轉了馬頭。

那馬不服,打著響鼻,發出陣陣嘶鳴。四個蹄子拚力刨著地麵,劇烈地扭動身軀,欲將狄青摔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