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軍隊的編成主要來源於府兵,簡單的說就是在各地設立幕兵係統,招幕軍士,訓練成軍。
貞觀十年,唐太宗李世民整頓府兵製,軍府更名為折衝府後,唐朝全國疆域中折衝府當時最多時就已有六百三十三個之多!
除此之外,大唐軍隊主要成建製的作戰集團即為中央軍和藩鎮軍。
大唐的藩鎮軍常年保持在五十萬上下的人數規模。而藩鎮軍的兵員除了國家輸送,也有自行招幕的權利。所以一些偏遠的邊疆區域,不僅軍隊中有許多的少數民族士兵,就連領軍的將領也不乏少數民族。而唐軍軍事力量高鋒時期,全國的總兵力也是接近百萬了。
而唐代的中央官署的統稱即為南衙,地處宮城之南,稱為南衙或南司,十六衛府屬南衙,由宰相負責,文臣主兵事,南衙衛士一般由各折衝府番上;
而這十六衛主要就是:其中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和左右金吾衛這十二衛統率折衝府兵;而左右監門衛和左右千牛衛不領外府折衝、而隻率領部分內府府兵。
其中,左右衛即為名義的各衛總領,這一點是承襲於西晉以來的製度,即左右衛將軍總領禁兵。左右衛各領六十折衝府,其他十衛各領四十到五十折衝府。
不過在唐朝,南衙軍隊中的千牛衛也是禁軍,他們不掌控府兵,掌供禦弓箭和宿衛侍從。千牛衛大將軍就是禁軍的頭領。
其中設上將軍一人,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掌管侍衛及供禦兵仗。以千牛刀備身左右執弓箭宿衛,以主仗守戎器。
皇帝上朝時,千牛衛士兵持禦刀立於宮殿兩側;皇帝狩獵時,千牛衛通常跟隨;千牛刀備身左右以及持禦刀列宮殿兩側的千牛衛士兵,由上將軍統領,中郎將為大將軍的輔佐,掌管供奉侍衛,負責宣告大將軍指令。
至於北衙,又被稱作北司,則是羽林親軍等禁兵的官衙!
這批部隊在唐代都是由皇帝身邊最最親信的臣子負責的,武臣主兵事,北衙禁兵一般為皇帝、太子親兵。
有時候,南北衙兵將也會對調、互兼官職。
其實在唐朝初創時,除了“南衙”的十六衛府兵以外,直屬皇帝私人的部隊“北衙軍”還沒有完全成型。
最早的雛形,應該是來源於當年跟從高祖李淵太原起事的三萬部隊。這些部隊與唐皇室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功,不僅忠誠,而且戰鬥力很強。
唐朝初定天下,定都長安後,朝廷對這些部隊重禮優待,大部分被賜予關中地區的肥沃糧田,解甲歸田了。
一小部分則編成了唐天子手中的近衛部隊,號稱“元從禁軍”,並屯駐於宮城北玄武門外,此後即子承父業、代代相傳,成為“父子兵”。
太宗貞觀初年,唐太宗從“元從禁軍”中選取善騎射的衛士百人,分兩番輪流在宮城北門玄武門宿衛,並且穿虎皮衣、騎屬於皇家閑廄的六色駁馬,跟從太宗田獵、演武,並賜以軍號“百騎”。
這支部隊長期屯駐在北門,不同於輪流番上的外地府兵,因此也被稱為“北門長上”,“長上”對應於“番上”,是長期宿衛而不是輪流宿衛。
到了貞觀十二年,太宗又選取有材勇的衛士置左右屯營於玄武門,稱為“北衙屯營”,隸屬於南衙十六衛中的左右屯衛,即為後來改名後的左右威衛,並名義上以諸衛將軍領軍,軍號為“飛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