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八年十二月十三日,皇後生下康熙皇帝的第一位嫡子,即皇次子承祜。此時的康熙皇帝,剛剛除掉自己的心頭大患——鼇拜集團,此時承祜的降生無疑是雙喜臨門。小皇子承祜天性聰明伶俐,不僅皇帝皇後夫婦喜歡,更是宮內上下的寵兒。康熙十一年正月,因孝莊太皇太後“身疾特甚”,所以孫子玄燁陪伴祖母前往赤誠湯泉(位於今天河北張家口市赤城縣)療養。二十四日正式啟程。二月初三抵達目的地,初五日,承祜薨,時父親康熙正在赤城。當他聽說唯一的嫡子夭折的消息後,“痛悼之”。因為怕祖母悲傷,所以他雖然“鬱悶不已”,並連續多日痛苦難耐,深居簡出,但依舊在祖母跟前“笑語如常”;隨行官員們眼見皇帝痛苦不堪,於是接連上奏加以規勸,康熙強忍悲痛,道出“稚子事,朕無濟於事…”,並召安葬皇子的官員到了一個僻靜的地方哭著安排了後事。赫舍裏皇後無法承受愛子突然夭折的打擊,這年十月,她病倒了。康熙皇帝聞知此信,征得祖母同意,即刻飛騎進京探望,並在宮內陪伴皇後整整一天,直到皇後病情好轉,方才放下心來。承祜是為康熙真正的嫡長子,他可以說是康熙帝早殤諸皇子中最受寵愛的一位,因獨有他得到皇父“甚愛之”、死後得到“痛悼之”的明確記載(這些文字記載甚至連胤礽都未得到)。隻是有福無命。他的幼殤,不失為皇後早逝與胤礽幼立太子的一大誘因,因康熙冊立胤礽為皇太子的吉日正是承祜的生日,十二月十三日。後皇二子承祜不序齒,皇二子之位恰為承祜親弟胤礽取代。
次子胤礽
皇後第二子保成(胤礽)生於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巳時,但因難產出現的危症,在兩個時辰後的申時,年僅21歲的皇後在坤寧宮辭世。再得嫡子之喜與突喪皇後之悲的同時發生,這給年輕的康熙帝心中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盡管傷心,但對於這位皇後以生命為代價孕育的皇子,康熙帝道出“胤礽乃皇後所生,朕煦嫗愛惜”之語,因此即便是日理萬機,仍堅持親自撫養這個兒子,對其寵愛至極。康熙十四年六月,在皇後去世一周年之際,康熙決定冊立保成為皇太子,特發布諭旨於禮部命擇定吉日;本年十二月十三日(該日恰為早殤的承祜的生日),一歲半的胤礽被正胤礽
式被授予象征皇太子身份的冊、寶,成為清代曆史上唯一一位受正式冊封禮的皇太子。康熙十九年五月初三日,在仁孝皇後去世六周年之際,康熙特遣六歲的胤礽第一次前往陵寢為無緣謀麵的母親致祭,以盡孝道;康熙二十年,在送仁孝、孝昭二後的梓宮至陵寢之前,康熙又命太子前往致祭,至後又讀文大祭。此後亦不乏派太子往奠母後陵寢祭奠的旨意。確立胤礽皇太子之位後,康熙帝傾盡全力悉心培養皇太子。康熙帝對太子教育甚嚴,無論寒暑從無間斷。太子亦勤學好問,對待學習認真嚴肅,從無懈怠。由於皇太子天資聰穎,且勤奮刻苦,毫不懈怠,對所讀書籍讀過數遍即能背誦不漏,但他仍按皇父要求每篇必背足一百二十遍方罷——他讀書“聲韻清遠,句讀鏗鏘,反覆抑揚,諷詠不輟”,因此學業進步很快。康熙自己說過“皇太子從來惟知讀書,嬉戲之事一切不曉”,因此太子能熟練運用滿、漢、蒙三種文字,“騎射、言詞、文學,無不及人之處。”康熙二十五年閏四月,十三歲的胤礽在剛剛竣工的文華殿為滿漢大臣講學,此後,胤礽又多次在文武大臣麵前講解儒家經典,因已苦學多年,又經過反複訓練,少年太子毫不怯場,深得眾人讚譽。太子稍長,康熙向他傳授治國之道,傳授皇太子“告以祖宗典型,守成當若何,用兵當若何;又教之以經史,凡往古成敗、人心向背,事事精詳指示”。進入青年時期,康熙帝開始在實踐中鍛煉他,對他充分信任,寄予莫大希望。因此在皇帝屢次外出時,一般都會將太子帶在身邊,“望其諳習地方風俗,民間疾苦”,以便作為日後治邦安民的參考。身為一國儲君,胤礽有較高的政治天賦。康熙三十五年、三十六年,康熙帝親征準噶爾部噶爾丹之際,先後有十多個月的時間不在京城,他命22歲的皇太子胤礽坐鎮京師處理朝政:“代行郊祀禮;各部院奏章,聽皇太子處理;事重要,諸大臣議定,啟皇太子”。由於皇太子不負眾望,克盡厥職,“舉朝皆稱皇太子之善”。康熙帝也很滿意,他給皇太子的朱批說:“皇太子所問,甚周密而詳盡,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與朕心相同,朕不勝喜悅。且汝居京師,辦理政務,如泰山之固,故朕在邊外,心意舒暢,事無煩擾,多日優閑,冀此豈易得乎?朕之福澤,想由行善所致耶!朕在此凡所遇人,靡不告之。因汝之所以盡孝以事父,凡事皆誠懇敦切,朕亦願爾年齡遐遠,子孫亦若爾之如此盡孝,以敬事汝矣。因稔知爾諸事謹慎,故書此以寄。”盡管生而喪母,但皇太子胤礽在皇父無微不至的關懷下幸福地成長起來,衣食無憂自不必多說,康熙更是竭盡全力滿足兒子的各方麵要求;但康熙不分輕重地溺愛和驕縱皇太子,致使之前賢明有禮、敦厚謙恭的胤礽逐漸變得蠻橫無禮、不可一世,與君父的要求格格不入,終致君儲之間矛盾叢生、不可調和。康熙四十七年九月,55歲的老皇帝痛下決心廢掉皇太子,他痛哭流涕地數落著太子的罪狀,其中一條便是“生而克母”,痛斥太子的不孝;但廢黜皇太子當天,康熙便開始後悔,夜晚更是夢到了他孝愛的祖母孝莊太皇太後與胤礽的生母赫舍裏皇後,“皇後亦以皇太子被冤見夢”,而此時的仁孝皇後已去世整整三十四年。第二天,康熙便與諸臣訴說此事,實際上是為複立胤礽尋找借口。至皇三子胤祉奏皇長子詛咒廢太子事發、諸皇子奪嫡愈演愈烈時,康熙終於在翌年正月複立胤礽皇太子之位;但終因胤礽個人素質以及佞臣挑撥離間,三年後再被廢黜,幽禁鹹安宮內。在胤礽被幽禁期間,康熙仍苦念父子之情,故“時遣太監往視,賜物賜食”,致使“二阿哥麵貌今甚豐滿。阿哥所生七八子,朕皆養於大內”等關懷舉動;至康熙晚年時,他更是為兒子考慮周詳,生怕自己去世後,胤礽遭遇不測,故他特命於京郊鄭家莊修建王府(此府規模甚偉),供胤礽居住。可以說,胤礽的一生幸福不得不歸源於父母之間深厚的感情。胤礽是為清代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明立皇太子,他聰慧好學,令其師父驚歎;作為康熙殷切期望的繼承人,他不負眾望,精通文韜武略,具有不俗的治國才能,這點即使是後來康熙帝對他失望透頂之時仍予以承認。數次監國聽政,多少減輕了康熙的負擔,對清朝極盛時期的來臨,胤礽功不可沒;但長期的養尊處優及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最終使其人格分裂,賢德不再;而對高度集權的最高統治者來說,皇太子擁有的過多特權對其構成嚴重威脅。君儲、父子之間的悲劇不可避免。皇太子廢而複立、繼而再廢,使得晚年的康熙帝心力交瘁,在第二次廢太子後,雖然並非如他自己所說“毫不介意,談笑處之”,但確實不像第一次時那麼痛苦。因為他發現,立太子就難免有矛盾;不立可能更好,因為這樣可以減少皇儲爭奪的內鬥。編輯本段芳儀永謝康熙十三年,皇後第二次臨盆。此時的坤寧宮內外一片忙碌,準備迎接新皇子的到來。念喜歌的兩位接生嬤嬤早已等候在一旁,掩埋小皇子胎盤的“喜坑”也挖好,並把寓意皇後快生貴子的筷子和紅綢、金、銀、八寶等物安放在喜坑內,隻等赫舍裏氏皇後順利生產。左等右等,大家盼望的皇子終於在初三日上午巳時出生。康熙皇帝見皇後終於又誕育了健康的皇子,異常高興,當即取一個乳名叫保成(皇二子胤礽),祝願他能夠平安成長。然而皇後卻因難產導致昏迷不醒,幾個時辰不見轉機,盡管禦醫使盡渾身解數,仍無法挽救漸漸逝去的皇後生命,年僅二十二歲(周歲僅二十歲)的赫舍裏氏皇後於當日下午申時咽下了最後一口氣。坤寧宮裏的氣氛一下子由開始的喜悅驟變成悲傷。僅僅幾個時辰得時間,康熙皇帝就經曆了再得嫡子和痛失愛妻得大喜大悲,巨大的痛苦之中又夾雜少許欣慰,這種悲喜交加的滋味,恐怕隻有當事人自己才能體會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