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能想到什麼?海麵上的起伏?拍打在岸涯礁石上麵的浪花?似乎聽起來並沒有什麼搞頭。
浮世繪呢?這種稻妻的傳統風格似乎很少有人喜歡和在繪畫的了,就連前世小日子浮世繪流行的年代還是江戶時代,聽上去也並沒有什麼搞頭。
那浪花加浮世繪有沒有搞頭?蘇均蘇先生表示很有搞頭,甚至於他完全可以站著把這兩個東西變得名震天下。
那要怎麼站著就把名聲給掙了呢?蘇均心中早就有了答案,而答案也就在“圖書館”之中。
在前世的小日子,就有一套最出名的浮世繪,連帶著這套浮世繪出名的還有一個小日子畫家。
這個畫家叫做葛飾北齋,而這套名滿天下的作品就是《富嶽三十六景》。
所謂《富嶽三十六景》,浮世繪畫師葛飾北齋晚年的作品之一,屬於浮世繪中的“名所繪”,為描繪由日本關東各地遠眺富士山時的景色。
眾所周知,《富嶽三十六景》一共有四十六幅畫。
但其實最初的《富嶽三十六景》初版隻繪製三十六景,因為大受好評,所以葛飾北齋仍以《富嶽三十六景》為題再追加十景,最終此係列共有四十六景。
一般俗稱初版的三十六景為“表富士”,追加的十景為“裏富士”。
而整套《富嶽三十六景》的浮世繪不僅成為了葛飾北齋的代表作,同時也是眾多描繪富士山作品中的翹楚,享有浮世繪版畫最高傑作的美譽。
當然,蘇均可沒有心思把這整整四十六幅畫給畫出來,再說了其實整套《富嶽三十六景》中名聲在外的就隻有那幾幅罷了,其它作品沒有專門研究過的人還真不一定能看出來。
蘇均所想的正是整套《富嶽三十六景》之中最出名、評價最高也是最受人歡迎的一幅畫,而這幅畫的主題就是海浪——《神奈川衝浪裏》。
在整個四十六套版畫,出名的就是這幅《神奈川衝浪裏》以及《凱風快晴》。
《凱風快晴》的整個畫麵都是富士山,稻妻可沒有富士山,所以蘇均自然不會選擇,再說了就名頭還得是《神奈川衝浪裏》。
對了,《神奈川衝浪裏》和《凱風快晴》是三大傳世名作之一,另一幅則是《山下白雨》。
還有,這幅畫的讀法也很有意思,它並不是叫做“神奈川·衝浪裏”,準確來說它應該這樣讀——“神奈川衝·浪裏”。
“神奈川衝”是指在神奈川附近的海域,“浪裏”則顧名思義就是海浪中的風景。
所以蘇均要畫的畫應該被叫做“鳴神島衝·浪裏”,當然關於這幅畫最終的名字是什麼蘇均暫時還沒想到,可能真的是“鳴神島衝·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