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說罷便目不轉睛地緊盯著蔡吉,等待她給出一個明確的答複。而其他一幹文武幕僚也是同樣的反應。畢竟臣下的智謀再多,也必須依照主公的誌向來定方針,否則隻會適得其反。就蔡吉目前的情況來說,脫離袁紹已是鐵板釘釘之事。可脫離袁紹之後,是像郭嘉說的那樣“有所作為”,還是另找一個穩妥的靠山繼續做附庸。這是擺在蔡吉麵前的第一個問題。
於是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應承著在場眾人炯炯有神的目光,蔡吉深吸了一口大聲宣布道,“本府是漢臣,隻會忠於大漢。”
蔡吉的話音剛落,坐在她右手邊的賈詡就忙不迭地進言道,“若是如此,主公應立即向天下昭告忠漢之心,將袁紹的使節斬首送交許都,並出兵援助曹操。倘若主公像其他諸侯那般擁兵自重,坐觀成敗,遇到求援而不能相助,看見賢能之人而不肯歸附!如此這般,必會引來曹袁雙方的怨恨。曹操善於用兵,賢才俊傑多為他效力,其勢必能戰勝袁紹。而曹操戰勝袁紹之後再進軍青、徐二州,主公必不能擋。故而如今萬全之策,不如將主公治下五郡之地歸附曹操。曹操必會感激主公,主公也可就此長享福運。”
賈詡此話無疑是在唆使蔡吉投靠曹操。郭嘉聽罷不由與坐在對麵的太史慈交換了一下眼神。一直以來他二人都在懷疑賈詡投靠蔡吉的意圖。如今看來這老狐狸總算是在關鍵時刻露出了尾巴。其實也不能說賈詡這是想將蔡吉“賣”給曹操。至少依著賈詡剛才的那番計策行事,蔡吉在交出五郡之地後,便可坐享榮華富貴,結婚生子。而包括賈詡在內的蔡吉部文臣武將也能借此契機,在漢庭之中謀得高官厚祿。如此這般真可謂皆大歡喜,不愧為賈文和的做事風格。
然而依照郭嘉對蔡吉的了解,蔡吉既然說是“忠於大漢”,那就絕不會甘於屈居曹操之下。否則以她女兒之身又何苦花心血走到今日的地步。再一看此刻蔡吉一臉遲疑的表情,郭嘉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斷。於是他當即麵帶微笑著向賈詡反駁道,“文和公此言差矣。主公乃是忠於大漢,而非忠於曹孟德。就算是出兵勤王也該聽令於天子。難道他曹孟德還能蓋過天子?那曹孟德豈不是另一個袁本初乎?況且君不見兗、豫、司隸各州皆有郡、縣投靠袁紹。誰能肯定主公一旦宣布脫離袁紹,青、徐五郡不會有人倒戈投袁?”
郭嘉的一席話,當即引來了太史慈、王修等人的一致點頭附和。確實,早在袁紹稱帝之前,東萊、北海兩郡就已經有人暗中同袁紹勾結。而駐紮琅琊郡的張頜說起來也是袁紹的部將。雖說之前張頜與蔡吉一直合作甚密,可誰又能保證張頜不會在關鍵時刻站到袁紹的那一邊。因此不難想象,一旦蔡吉向天下昭告自己的忠漢決心,那她治下的東萊、北海、琅琊、東海四郡,以及遼東新近依附的右北平郡,勢必會迎來一場不小的動亂。
可誰曾想,蔡吉在聽罷郭嘉所言之後,並沒有流露出任何憂慮之情,相反卻立馬有了精神。其實蔡吉雖沒打算做曹操的附庸,卻也被賈詡剛才一番言語說得差點啞口無言。畢竟蔡吉在公開宣布忠漢的情況下,再想躲在一邊坐山觀虎鬥,必定會影響自己的聲譽,甚至就像賈詡說得那樣引來袁紹、曹操兩方麵的怨恨。不過經郭嘉如此一提醒,蔡吉頓時有如醍醐灌頂。沒錯,還有平定內亂一招可以讓自己暫時置身事外。
思慮至此,蔡吉便向郭嘉與賈詡頷首笑道,“奉孝先生與文和公所言皆有道理。不過依本府看來,吾等當務之急因先為大漢穩住五郡之地,如此方能安心出兵助曹司空抗擊袁紹。”
賈詡耳聽蔡吉如此表態,心知自己今日的計劃並沒有成功。但賈詡表麵上依舊是一副淡然處之的神態,在他看來這一次不成功,還有下一次。曹操與袁紹之間的爭鬥非一朝一夕之事。隨著時局的變化,自己總會有機會再次慫恿蔡吉投靠曹操。所以他跟著便向蔡吉拱手還禮道,“一切全憑主公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