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本初稱帝(3 / 3)

“吳卿言之有理。”劉協心悅誠服地點了點頭接受了吳碩的意見,繼而又環視了一番朝堂詢問道,“那位卿家願書此文?”

“臣願一試。”孔融出列請命道。

劉協雖對孔融剛才意圖遷都的態度有所不滿,但對孔融的文筆還是十分佩服的。於是便欣然頷首道,“有勞孔卿也。”

這一頭劉協方在朝堂上統一意見,那一邊正在班師回朝路上的曹操也收到了來自袁紹的檄文。雖說這一次曹操收到檄文時並沒有頭痛,也沒有臥床不起。不過當他在帥帳之中讀完全文之後,還是忍不住對陳琳的文采大加讚賞。

隻可惜並不是所有人都像曹操這樣身處險境,還是不是地要文青一把。在場的眾文臣武將在聽罷袁紹送來的檄文之後,絕大多數人都麵沉若水。而新近投靠曹操的下邳名士周逵,更是懷揣著惴惴不安的心情向曹操進言道,“司空,袁紹地廣兵強,有田豐、許攸這樣的智士為他出謀劃策,審配、逢紀這樣的忠臣為他辦事,顏良、文這樣的勇將為他統領軍隊。如此強敵怕是難以應付啊。”

周逵的話語雖有長他人誌氣滅自家威風之嫌。包括曹操在內的在場每一個人都無法反駁他的論調。畢竟兩方實力上的差距是明擺在那裏的。不過正當現場的氣氛逐漸凝重頹然之時,坐在曹操身旁的謀主荀攸,卻麵色如常地向曹操拱手進言道,“主公與諸君莫要憂心。依攸看來袁紹此人不足畏懼。”

曹操聽荀攸如此一說,眼中頓時閃過了一絲光芒,繼而故作不解地問道,“公達何出此言?”

荀攸環視了一番在場的文武同僚,悠然伸出四根手指侃侃而談道,“在攸看來,公有四勝,紹有四敗。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禦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寡,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原為用,此德勝也。”

“好個四勝四敗!公達之言真是令操茅塞頓開。”曹操聽罷荀攸所言當即撫掌大笑道。其實曹操本人對袁紹的了解遠勝於荀攸。因此他並不像周逵等人那般畏懼袁紹如虎狼。隻是同樣的話由曹操本人說出,與由手下的幕僚說出,那完全是兩碼事。因此荀攸這番話語在曹操聽來簡直就如天籟之音,直說到了他心坎裏。而在場的其他文臣武將亦被荀攸的一席話激起了鬥誌。

不過荀攸顯然並不滿足於用四勝四敗說來鼓舞士氣,卻見他在坦然接受曹操的誇讚之後,又探身向曹操進言道,“主公,有道是,兵者詭道也。而今袁紹雖沒有南下,可主公卻可不費一兵一卒先發製人。”

“先發製人?還請先生教曹某。”曹操聽荀攸有先發製人之計,不由興致勃勃地探出身子詢問道。而在場的曹營文武更是一個個豎起了耳朵想要聽聽這位荀軍師有何妙計不動用大軍而達到先發製人的目的。

在眾人好奇地目光注視之下,這一次荀攸伸出了三根指頭,逐一分析道,“袁紹身邊共有三大助力,一為謀主沮授、田豐;二為大將麴義;三為附庸蔡吉。沮授、田豐多智剛直,但昌犯上司;麴義能征善戰,但功高震主;蔡吉實力不凡,但心懷叵測。以袁紹猜忌刻薄而缺少威信的為人,主公可先從此三人下手,斷其手足!”

為了劇情需要將文若先生的“四勝四敗”說,按在公達先生身上鳥~~~反正兩個都姓荀,還是叔侄嘛~~~嗬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