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豐的不合作態度以及沮授那不祥的預言,事後都傳到了袁紹的耳朵裏。袁紹雖惱二人不識時務,但眼下的他剛剛登基不久,為了彰顯自己作為帝王的大度,暫時也就沒治二人的罪。此外站在袁紹目前的立場上來說,登基稱帝隻是完成了一個形式而已。真正要開創秦皇漢武之基業,還需一城一池地攻城掠地才行。因此在稱帝後的第三日,袁紹便讓謀士陳琳執筆寫下檄文,向天下宣布,其已挑選精兵十萬,良馬萬匹,即將南下攻打許都。
袁紹稱帝的消息連同陳琳的檄文一經傳到許都,漢庭上下頓時為之震動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特別是好不容易坐穩了一年多龍椅的劉協,在得知袁紹即將南下以陳代漢後,氣急之下竟當堂拍案而起大聲怒斥,“先是袁術!再是袁紹!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竟如此報答聖恩。”
由於此時的曹操還自徐州回許都的半途之中,因此麵對袁紹的咄咄逼人架勢,以及年輕天子的震怒,大多數臣子都顯得無所適從。綏靖的氣氛更是彌漫了整個朝堂。卻見大匠孔融就率先出列向劉協勸解道,“陛下息怒。袁氏兄弟早有不臣之心,如今隻是圖窮匕見而已。不過袁紹之勢遠大於袁術。故臣以為陛下還是應該先避其鋒芒再圖對策。”
孔融雖沒有言明,可他所謂的“避其鋒芒”,不外乎就是將天子的禦駕遷離許都。而這一招對於漢室公卿來說早已是習以為常,因此不少人都在底下頷首附和。畢竟漢庭可沒少被李傕等西北軍閥趕鴨子流浪。而眼下的袁紹實力遠甚於當初的李傕等人,漢帝又有什麼理由不拔腿跑路?
不過作為作為曹操在朝堂上的代理人,荀彧可不能讓到手的漢室大旗就這麼飛走。但見他長袖一甩,出列向孔融針鋒相對道,“何為避其鋒芒?袁紹越僭稱帝,矛頭直指漢室江山。故此袁紹南下並非尋常的諸侯之爭,而是大漢與逆賊間的國戰!陛下身為天子若值此生死存亡之際心生退卻之意,天下諸侯將如何看待朝廷?如何看待陛下?”
劉協正值血氣方剛的年紀被荀彧如此一激,再聯想到自己幼年時被李傕等人驅趕得居無定所的日子,不禁拔劍大喝道,“荀卿家說得是!朕這次絕不離開許都!若有人退縮求和,有如此案!”
言罷劉協揮劍斬斷了案牘一角看,同時也斬斷了孔融等人想要遷都的意見。既然天子不肯遷都,那在場的文武大臣隻得另謀打算。而所謂的另謀打算不外乎是向外求援。這不,孔融這頭才退下,國舅董承便跟著又出列進言道,“陛下既有心堅守許都,應立即下旨征召各路諸侯來許都保駕。恕臣直言以曹司空的兵力尚不足以抵擋袁逆大軍。”
董承的進言再一次博得了在場公卿大臣的們的附和。畢竟曹操與袁紹間的實力差距那是眾人有目共睹的。更何況有傳言說袁紹身邊有一個擅長施法請神的活神仙。此人之前還曾做法請來黃帝顯靈助袁紹攻破易京城。麵對這樣一個棘手的對手,漢庭不向外求助才怪。
荀彧眼見董承欲借袁紹南下為由引其他諸侯入許都,不由暗自蹙起了眉頭。雖然荀彧也承認曹操的實力不及袁紹,但招其他諸侯來許都也並不見得就能提高漢室的實力。須知當初袁紹糾集各路諸侯討伐董卓之時都有人各懷鬼胎。而今各路諸侯皆已各自割據為陣,如何會為保漢室同心協力。怕是到時候一紙聖旨下去,招來的不是盟友,而是一群虎狼。
且就在荀彧打算再次駁斥董承之時,不曾想站在他對麵的大夫吳碩竟搶先一步出列否決道,“陛下三思。而今袁紹隻是虛張聲勢,並沒有率軍南下。臣以為軍務之事還是應該等曹司空回許都之後再做定奪。”
荀彧和董承都沒想到吳碩在這當口會替曹操說話,不約而同地都向其投去了驚訝的目光。可吳碩卻顯得十分坦然,在他看來保住漢室是一切的前提。所以他又跟著向劉協進言道,“陛下當務之急,應發出檄文與袁逆針鋒相對。從而鼓舞三軍士氣,讓天下人知曉漢室才是受命於天的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