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漢朝家具(3 / 3)

供貯藏用的家具有廚和匱。《論衡?感虛篇》又《是應篇》謂燕太子丹質秦求歸,秦王提出的條件中有:“廚門木象生肉足,乃得歸。”這裏所說的廚當指貯物之廚。西周青銅方鬲之座常在正麵設兩扇門,門上鑄出守門之別者。此風可能為後世之廚所沿襲,廚門上也飾有刖者木像,所以說“生肉足”。《晉書?顧愷之傳》:“愷之嚐以一廚畫,糊題其前,寄桓玄。”也應是此類廚。遼陽棒台子屯東漢墓壁畫中有大廚,廚頂作屋頂形,一女子正開廚門取物,可見其中貯有黑色之壺(圖77)。《廣韻?上平聲十虞》:“■,帳頁,似廚形也。出陸該《字林》。”可知廚形似幄帳,正與上述壁畫相合。日本奈良法隆寺所藏七世紀製作的玉蟲廚子,廚頂仍作屋頂形,還沿襲著這一製度。與廚相比,匱則用以貯存較貴重的物品,如《楚辭?七諫》:“玉與石其同匱兮。”《漢書?高帝紀》:“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山東沂南畫像石中有其圖象(圖78),河南靈寶與陝縣劉家渠漢墓皆出土過陶匱,這些陶匱寬窄高低的比例十分勻稱協調,直到唐代其造型仍無多大變化。

漢代還未在室內設平暗之類天花,為防止梁塵沾衣,多在床頂上懸承塵。《釋名?釋床帳》:“承塵,施於上,以承塵土也。”承塵又名帟。《禮記?檀弓》鄭注:“帟,幕之小者,所以承塵。”《周禮?幕人》先鄭注:“帟,平帳也。”則承塵原是平張於床上的小幕。東漢時,如cd出土的傳經畫像磚上所見者,講學的經師所坐高床上之承塵,已繃在帶格子的木框上,具有向平棊過渡的趨勢了。因此,這時的承塵是室內相對固定的設備,平日不常移動,如《後漢書?雷義傳》記雷義拒絕受金,但“金主伺義不在,默投金於承塵上。後葺理屋宇,乃得之。”

平懸於室內用以防塵的是承塵,豎立於室內用以擋風的則是屏風。屏風是一件獨立的家具,與附屬於床的屏扆不同。《史記?孟嚐君列傳》中曾提到屏風,說明戰國時已有此物,漢代更為流行(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218~219、225頁)

《風俗通》:“屏,卿大夫以帷,士以簾,稍有弟以自障蔽也。”《漢書?陳鹹傳》:“萬年嚐病,召鹹教誡於床下。語至夜半,鹹睡著,頭觸屏風。”屏風一般用絹綈為之,《儀禮?覲禮》鄭注即言漢代有綈素屏風。屏風上多繪有彩畫。如《漢書?敘傳》言成帝禦座旁有畫著商紂醉踞妲己作長夜之樂圖的屏風。《東觀漢記》也載光武帝禦座旁有列女圖屏風。馬王堆漢墓出土有一木五彩畫屏風,長72厘米,高62厘米,是個縮小了的模型,據遣策所記,其原長五尺,高三尺。也有小型屏風,置於床榻之上,漢畫中屢有所見。如遼陽漢墓壁畫男女主人的榻後部均有屏風,呈折角形(《遼陽發現的三座壁畫古墓》,《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第5期)。有的屏風上還帶有鏡子,如東漢末年曹操刺殺董卓時,就因為董卓從床後屏風上的鏡子中看到曹操正在拔刀而驚醒,所以曹操未能成功。

有時屋中僅置屏風還不足以禦風寒或擋蚊蠅,所以又置帷帳。帷本指車門簾,時作“車幃裳”。《後漢書?賈琮傳》:“賈琮為冀州刺史。及琮之部,升車言曰:‘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有反垂幃裳以自掩塞乎?’乃命禦者搴之。”後也用於空內,以自障惡。《史記?董仲舒傳》:董仲舒“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麵。”又《後漢書?劉玄傳》:“更始委政於趙萌,日夜與婦女飲宴**,群臣欲言事,輒醉不能見,時不能已,令侍中坐帷內與語。”所以《釋名》:“帷,圍也,所以自障圍也。”《釋名》:“帳,張也,張施於床上也。小帳曰鬥,形如覆鬥也。”可見帷與帳的區別在於:第一,帷用來分割堂、室,帳則施於床上;第二,帷多單幅橫麵施帳,而帳則籠罩四麵。然而它們的作用都有障翳眼目這一點,所以,床前“帖帖而垂”的帖,因其橫麵單懸而《釋名》稱為床前帷。凡是有頂的帷幕也都被稱作帳,即使不施於床上也如此。《史記?汲鄭列傳》:“上嚐坐武帳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見黯,避帳中,使人可其奏。”此武帳即非床帳,而是殿上禦座的有頂之帳(林劍鳴等《秦漢社會文明》,西北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239~2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