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古代皇帝年號、諡號和廟號(2 / 2)

4.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是一種吉祥興盛的象征,體現了在位帝王期盼江山永固、國泰民安和興旺發達的心願。年號是帝王活著的時候就有的,有的皇帝隻用一個年號(如明清時期),所以年號也有指稱皇帝的作用。年號起始於漢武帝時候,他把自己即位的這一年稱建元元年,自此開始到清宣統三年(1911年)兩千多年間,除了一些短命皇帝或在位時間很短的以外,每一個皇帝都有自己的年號。而且無論是統一政權,還是割據政權,無論是農民起義政權還是少數民族政權,一旦稱王稱帝,都要建立年號。有的皇帝一生中會用幾個年號,變換年號叫改元,漢武帝在位54年,改元10次,武則天在位21年,改元16次,晉惠帝在公元304年一年中用了四個年號。

年號一般是兩個字,也有少數三四個的,最長的年號有六個字,帝王在挑選年號的用字時隻會選用一些吉利字眼,因此曆史上出現了大量重複使用的年號。

古代文獻中對前代帝王多不稱姓名而稱廟號、諡號或年號,廟號、諡號連稱時,廟號在前,諡號在後,一同構成歿世帝王的全號。如漢武帝的全號是太宗孝武皇帝,隋文帝的全號是高祖文皇帝。習慣稱呼中,唐代以前對歿世的帝王簡稱諡號,不稱廟號,如漢武帝、晉武帝、隋煬帝等。唐代以後由於尊號的出現,尊號、諡號加在一起很長,不便稱呼,所以又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到了明清兩代,因為每個皇帝隻有一個年號(明英宗除外),所以明清兩代的皇帝習慣上常稱他們的年號。稱年號的皇帝生前也可以稱呼,故而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世時,稱他們為“康熙帝”、“乾隆爺”,那就不能說是錯誤的,但如稱他們為“聖祖”(康熙廟號)和“高宗”(乾隆廟號),就要鬧笑話了,因為帝王的諡號、廟號等是在其死後才有的,所以“漢武帝、殷紂王”等稱謂在其生前也是不應該出現的。時下一些影視劇中臣子直呼其君王曰“文王、武帝”,甚至劇中人自稱“我北周、我南齊”、“我孝莊”等都是不正確的,敘事和旁白例外。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