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德國人生產的鍋可以用100年(3 / 3)

麵對亞洲製造的有力競爭時,德國企業的選擇不是通過轉移生產線來降低成本,而是用更高的生產效率和更高的產品質量,來覆蓋工人的高成本。

反觀美國產業工人,他們從普通中學畢業後,並沒有機會像德國工人那樣接受高質量的職業培訓。美國工人的工作技能和亞洲同行差不多,成本卻要高出好幾倍,當然就很難保住飯碗。

“萊茵模式”和“盎格魯-撒克遜模式”的一個顯著不同,就是它們對製造業的重要性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

當計算機浪潮席卷美國時,他們認為,工業時代就要一去不複返,即將進入知識經濟和創新經濟時代。但是,失業的工人,金融、醫療等高端服務業他們進不去,隻能轉向低端服務,像收銀員、服務員等。

這些崗位的收入根本無法和產業工人相比,甚至很多崗位隻是零工模式,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縮水。這就是造成今天美國社會矛盾的深層原因。

與美國不同,德國向來是高度重視製造業,堅持走製造強國之路。德國人認為,製造行業的工藝和技術,同樣是知識,而且是典型的實踐性知識。製造企業本身就是一所最好的“創新大學”。

德國政府通過大手筆投入眾多大大小小的研究機構,它們就像是德國企業的“研發外掛”,在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領域推進創新,然後把研發成果轉讓給企業來應用。

這就補齊了德國中小製造企業的研發短板,從而極大地增強了德國製造的競爭實力。

“萊茵模式”和“盎格魯-撒克遜模式”的差異,還體現在企業治理結構上。

美國公司股東利益至上,美國的CEO隻對股東負責,他的薪酬和公司股價密切相關。這也就導致美國CEO特別看重公司的短期利潤率,而不舍得在長期項目上投入。

比如,與其費時費力地培訓本國產業工人,幫助他們逐漸提升勞動技能,不如直接把生產線搬到低成本地區,能馬上提升利潤率。

而德國企業以家族企業為主,大部分都拒絕上市。這一方麵是為了保證對企業的控製權,另一方麵也是為了讓企業的經營不受資本市場幹擾,才可以著眼於長期戰略。

萊茵模式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企業以間接融資為主。年利率不超過10%,更利於企業的穩定經營。

德國銀行和企業之間聯係非常緊密,銀行還會參與企業的經營決策,員工也會參與企業決策,這就是萊茵模式下的“勞資共治原則”。

勞資共治原則意味著,企業不再是完全屬於股東,而在一定程度上由股東和企業員工共同所有,雙方共同行使權利。

德國企業在全球化過程中,把技術含量不高的生產線轉移走,而把技術含量最高的核心零部件生產留在國內。同時,在轉移生產線的過程中,要保證本土員工利益不受損,還要讓員工分享到企業紅利。

萊茵模式又被稱為“社會市場經濟”,它與純粹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不同的是,在進行自由競爭的同時,更注重經濟發展的長期性和持久性,還強調了企業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

無論德國還是日本,他們的製造業之所以能占領絕大多數市場,就是因為他們用心。在一個聰明人滿街亂竄的年代,稀缺的恰恰不是聰明,而是一心一意。

工人傻傻地信、傻傻地幹、傻傻地賺它五百萬。任何弄虛作假和自作聰明,到最後都是機關算盡,反誤了卿卿性命,不是嗎?”

。您提供大神小幽麥的高貴與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