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生產效率極高以後,人才不被當成生產工具看待,而是真正實現了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
人們不再為了孩子的教育而不得不購買大城市的高價學區房,不再為了那點可憐的工資沒完沒了的加班,不再為了搶占更好的資源而背井離鄉、夫妻分居到大城市漂泊。
相反,生活富足的人們開始回歸,開始追求以人為本的生活方式,享受生活的時代開始了。”
明先生說。
“言歸正傳,窮二代,職二代,或者說普通青年為什麼不要著急買房呢?作為一個地產從業人員,我對地產有更深刻的了解。我想把觀點如實地表述出來,給那些困擾在房子巨大陰影下的年輕人一絲清新的空氣,聊表慰藉。
其實我研究過鄰國,ri本的青年是否也害怕丈母娘?我研究發現,ri本青年結婚買房子也很貴,ri本彈丸之地,人口密度很大,房價當然比較高(冬津中等房價4萬人民幣左右)。
但ri本青年卻不著急買房。他們怕買房限製自己去其他城市欣賞美好生活的機會,也不利於自己的職業發展。我們呢,安家安心安穩地過生活,不惜借貸做房奴。
當然,一個根深蒂固的傳統是誰有房,誰就是有為青年,誰沒有房,誰就是壞孩子。現在的小妮對年輕男人的評價標準大抵如此。”
錢老板眼裏依稀有了淚花,唉,良心未泯,本質不壞。
“哈哈,老錢啊,沒看出來嘛,你這個奸商還如此良善?咱也來湊個熱鬧,接著你的話題展開一下,你看是否如此啊?”鮑總被錢老板巨大的勇氣震撼了!說真話是要點精神呢,他汩汩滔滔:
“年輕人誠惶誠恐地買房,還有其他兩個原因。首先,大多數國民被我們地產商人和媒體洗腦了——結婚必須有房子,房子稀缺論,房價永遠比工資漲的快。現在不買,恐怕以後再也買不起了!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每一個時代,商品工業的大發展都伴隨著輿論引導。這就是媒體引導經濟的秘密,也是上當受害的底層人民不再相信“放洋屁”的各行各業磚家叫獸的根本原因。
大家想過沒?昔日昂貴的電話、冰箱、彩電,現在是不是不值一提?這裏麵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我想無非是供求關係。70年代,有人囤自行車牟取暴利。現代人囤什麼?房子呀。”
“嗬嗬,我再接著分析。”錢老板這是要掏心掏肺啊,“從經濟學角度,當需求被激發出來後,一段時間內房子會瘋狂上漲,加上投機倒把人的炒作,房子更是非理性上漲。
我接觸過的開發商有很多是做其他行業,看到自營經濟一年賺的錢還沒有一個樓盤一個月賺的多,個個瘋了一樣湧入地產圈。做麵粉的,賣魚的,做鞋的,都湧入這個行業,瘋狂買地,瘋狂建房。
這樣就有一個問題,大家都在建房子,當房子的總量超過購房者的需求量時,結果會怎樣?列位想過沒有,在全國有多少套房子?未來5年會建多少套?
現在社會獨生子很多,再過10年,最簡單的估計:孩子父母一套房,老婆父母一套房,小兩口還有一套房,還算平衡。
等再過2、30年,雙方父母去世,這樣一家有3套房。再過10年,這對父母還會為孩子再買套房嗎?到時候房子還會永遠上漲嗎?大家都有房子住,買房的人少了,房子還會漲?賣給鬼去?
所以說:房價永遠上漲絕對是謬論,照現在的瘋狂速度,用不了20年,隻需15年房子就悲劇了。
國家“十一五”計劃,大搞新農村建設。農村城鎮化,有土地,有鄉鎮企業收入,有樓房住,去燕京幹嘛?掃大街去?當保安?搞笑。
另外國家“十二五”計劃提出:每年在一、二線城市,新建600萬套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5年就建3000萬套,可以解決一億湧入城市的新農民的需求。
一個是進城減少,一個是房屋增加,城市化帶來持續的房價上漲這個謬論也不攻自破了。同時,據我10年從業經驗表明:現在不僅是大城市樓房空置率高,甚至縣級市的樓房空置率也在迅速增加。
10年前上萬元的手機、電腦、摩托車,現在可以輕鬆買到,我們有理由相信:10年後房子將不是問題。
先租房吧,不要用最具想象力的黃金10年(25-35歲)給銀行打工。年輕人買房,無疑透支了短暫的青春和對未來長久的想象力,有很多人還透支了父母的晚年哪!”
錢老板話題結束了,留給眾人頭疼的思考。
“嗬嗬,這個話題太沉重了,咱開發商既要抬頭看路,又要埋頭拉車。咱們是不是先討論一下,看看明月山莊用什麼廣告語比較好呢?最尷尬的廣告:垃圾分類,從我做起;最有火藥味的廣告:移動改變聯通方式,謹防電信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