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怎麼辦(1 / 2)

“孤零零的做著世界的中心……”

——帝國皇帝徐風陛下滿臉的落寞,在露露千歲麵前很是臭屁的顯擺著他的帝國

——————————我是分割線——————————

王部頭死了,他站在了隊列的最前麵……

王二牛死了,他手中的劣質木槍斷成了四節……

王老兒也死了,他前麵的兒子沒能擋住金國人馬的衝鋒……

死了,都死了。王老兒的婆娘也死掉了,她的血染紅了灶台;王家孫兒也死掉了,壞蛋們搶走了他眼巴巴盼望的半斤豬肉;啊,三丫沒有死,尚算有幾分姿色的她被掠去了北方——等待她的也許是生不如死的生活,當然,也可能從此成為某個金國軍官的小妾,從此衣食無憂。

誰知道呢。亂世就是如此。人倘若還能掙紮著活下去,就已經算是了不得的幸福了。

至少官府裏的老爺們是這樣想的。

除了自家的親人們,還有誰會為死去的平頭百姓們流一滴淚呢?楚州的官員們甚至沒有將金兵的襲擾上報朝廷,因為這畢竟算是再正常不過的“日常事件”;朝廷裏的官兒們也沒有理會邊事的興趣,除去秦檜倒台留下的權利爭紛牽扯了太多精力而外,“精通兵事”的宋國朝臣們很是明了金兵不可能在大冬天大舉出動南侵。

更何況在這“四海升平、舉國歡慶”的日子裏,再去提什麼幾個金兵入境殺了多少多少賤民的事兒,那是多麼的“不合時宜”……朝廷裏的官兒們可都是國之棟梁,怎麼可能不通曉這樣的道理,而去做一些煞風景的事情?況且平頭百姓咱大宋何其的多,死了便死了吧,過兩日就是元宵節了,燈市今夜就要開始,何苦為了那幾個屯民壞了官家的興致?

……

好吧,說沒有不相幹的人為他們落淚是小七的錯誤。華帝國的皇後娘娘露露千歲就哭得唏哩嘩啦,把頭埋在帝國皇帝的懷裏,眼淚水兒連珠的落——露露千歲就是這麼樣的一個小可人兒,看不得別人受苦遭難,若讓她當麵碰到,那是注定要管上一管,否則要睡不好覺。不過南征這樣的軍國大事,皇後娘娘卻又清醒的很,甚至有時候比帝國皇帝還要清醒。

帝國早期在一群遊牧民的夾縫中求生存,自然沒有什麼資格考慮“為萬民立命”;爾後有了實力,帝國皇帝本想著揮兵南下,一統江山。之後高舉民族團結的大旗領導全體中華子民一塊兒開開心心的過上好日子。然而這樣的念頭最終被娘娘掐滅了。露露千歲詢問皇帝陛下:“大軍南進,遼國女真自然不在話下,不過陛下認為,宋國的百姓會怎樣看待帝國的王師呢?”

是的,這是一個問題。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無論華帝國的“中國化”如何的深入,想必在擁有高度文明的“中國”人看來,都隻會是北方的蠻夷。君不見即便忽必烈在一群無恥的國學家的吹捧下撈到了個“儒教大宗師”的稱號,仍然不能改變後來曆史書中對“北方蠻夷”的譴責以及對蠻夷們所立國家的鄙視麼?而且還得了個“胡人無百年之運”的結論。雖然甚少有人知道契丹人建立的遼國是除卻漢唐之外華夏大地上延續最久的朝代,如果將漢的曆史分為東西漢來看,漢人們將會更加的沒有麵子。不過對於主體民族而言,從骨子裏散發出來的傲氣與自尊讓他們不認同的政權不可能長久,至少文誅筆伐動亂不斷那是一定的了。漢民族的這種被高度文明培養出的尊嚴讓帝國皇帝既自豪又頭疼。想想吧,滿清定鼎二百餘年,仍然有“驅除韃虜,恢複中華”這樣的口號,如果真讓漢人有了華帝國是侵略者的定論,那麼心底的疙瘩怕就會是永遠的,直到某一天爆發出來。也許通過奴化教育能讓漢人們渾渾噩噩,但自然而然的,也能夠通過教育讓他們爆發。沒有人能夠征服我們,這是曆史見證了的。皇帝陛下這樣想著,卻不知道站在了哪國的立場上。

當然,如果能夠在一開始就通過鋪天蓋地的宣傳,讓中原的漢人們認同華帝國的子民和他們一樣的同根同種、同宗同源,那自然沒有了以上的麻煩。然而和印第安人不同的是,“正朔們”不可能認同他們是華帝國的“南宋遺民”的,這一點甚至連帝國的子民都欺騙不了。如果真有了“同族論”的宣傳,那麼高高在上的宋人們肯讓帝國子民認祖歸宗就已經是大大的恩德了,怎麼還可能接納一個“遺民們的皇帝”?如果揮兵直下滅掉宋國,他們自然會由於內戰的緣故而很快認可帝國皇帝的統治,而且這種統治在初期將會是十分穩固的。但是之後呢?五百年、一千年之後呢?人民始終不會忘記新帝國的皇帝是由著“叛逆”而得到皇位,野心家們可以心安理得的行使他們“逐鹿”的權力。帝國就會動蕩不安,最終崩潰瓦解。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大明!這就是答案。華夏五千年,唯一一個立國最正的朝代。“禹傳子,家天下”,夏朝建立了,然而由原始民主製轉化而來的君主專製,這樣的帝王的王位,怎麼說,也不能算是“至大至正”,結果出現一個荒淫的君王,就被一個下屬的諸侯給推翻;周朝是建立在夏朝的屍體上的,但是無論怎麼篡改史書,也不可能篡改的了周文王周武王都是紂王臣子這個事實,雖然實事求是的說,他們的推翻暴政是真正的大義舉動,但此後的亂臣賊子們竊國後,誰不能給之前的國主們安上個“昏君”的帽子呢?於是到了周室實力不足以壓製周遭諸侯之時,亂世就來臨了。秦朝的滅亡,與其說是亡於“苛政”,莫若說是亡於“人心”,對於已經延續了數百年的“齊楚燕韓趙魏”的老百姓而言,他們的君王都是由“正統”的周王分封而來,而源於北蠻之疆的秦滅了六國,一統了天下,怎麼可能沒有反抗?“苛政”這個東西關中之民承受許久,可沒見什麼“受不了”,怎麼到了“天下”,就變成“嚴刑酷法驅策天下”了?滅掉了周朝的秦國也沒能延續許久,二世而亡了,楚漢相爭的勝者劉邦,卻又是一個大秦朝的政府官員,所以即使有著董仲舒搞出一堆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仍然不能完全杜絕漢帝國內部一簇簇的“反亂”,七王之亂、王莽董卓,總之沒怎麼消停過,最後漢王朝被一個“亂臣賊子的亂臣賊子”給取代了。晉國怕是“華夏正溯”的國度中最最“不正”的一個朝代了,所以從來沒有平和過,五胡亂華就是這個年代的事情,陪著晉朝廷遭受苦難的,便是那可憐的華夏百姓了,隻不過本來是自己人來殺,這個年代變成讓胡人們來殺,這一殺就是許多年,一直到了隋朝。唐代隋,宋代唐。沒人會認同這幾個朝代都是“至正”吧?宋朝皇帝的皇位如何得來大夥兒都耳熟能詳,所以一直以來都恐懼著相同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他們甚至自己都懷疑自己帝位的“正統”,何況宋朝的子民?雖然曆史似乎證明了宋國的臣子們一貫的忠心耿耿,即便到了宋國覆亡,“養士三百年”的宋朝廷仍然有十萬子民願意為她殉難,“崖山之後無中國”,但是這樣的一個通過“防內甚於防外”的政策而維係穩定的國家,能是學習的榜樣嗎?最終就是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