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中,徐川親自操控真空冶金設備製造銅碳銀複合材料。
相對比物理粉碎法、機械球磨法、氣相沉積法等其他納米製造方法來說,用真空蒸發、加熱、高頻感應等方法使原料氣化或形成等粒子體,然後驟冷,可以得到純度高、結晶組織好、粒度大小可控的原料。
結晶完美,粒度大小一致的材料,這一點在材料的製造上,特別是實驗室中研究材料非常重要。
當然,缺點也有,這種手段製備納米材料對設備和製備技術的要求很高。
不過能用錢解決的事情,在徐川看來都不是什麼事。
一旁,樊鵬越和宋文柏在實驗室中打著下手。
當然,他們也有些好奇,好奇這位準備研究什麼,或者,準備怎麼製備銅碳銀複合納米材料。
之前徐川拿到了宋文柏的超低溫銅碳銀複合超導材料的數據,很明顯是去研究去了。
短短十來天的功夫,就能從裏麵找到一些發現或靈感?
更深的東西,兩人都沒敢去想。
他們都隻以為徐川通過研究超低溫銅碳銀複合超導材料的數據找到了一些可能優化的銅碳銀複合材料的線索。
老實說,這就已經很驚人了。
畢竟時間這麼短,材料方麵的數據可不是那麼好分析的。
至於通過這些數據,找到高溫超導材料背後的超導機理,兩人更是想都沒想過。
高溫超導材料的超導機理要是這麼好研究出來,也不至於現在鐵基、銅基、石墨烯等高溫超導材料都出來了,機理還沒找到。
實驗室中,徐川穿著白大褂,帶著防護口罩和護目鏡,全神貫注小心翼翼的操控著RF磁控濺射設備,將製備好的納米材料濺射在SrTiO3基片上。
這一步需要兩分鍾左右的時間,才能讓納米材料完全鋪墊覆蓋SrTiO3基片,在上麵形成一層薄膜。
然後再添加2%(體積分數)的多壁碳納米管(Ts)和表麵鍍Cu改性後的碳納米管作為增強相。
經過一係列的處理後,最後再通過惰性氣體保護,在860℃-900℃的溫度進行30-50分鍾的熱處理,使其在SrTiO3基層上形成一層銅碳銀複合薄膜。
而這層薄膜,就是徐川需要的東西!
在實驗室中呆了整整兩天的時間,直到翌日深夜淩晨,徐川緊繃的神經才放鬆了下來。
在他手中的器皿內,一片不到小孩巴掌大的銀灰色薄膜正安靜的躺在那裏。這就是他從忙碌了兩天的成果了。
長舒了口氣,徐川將手中的透明器皿遞給宋文柏,道:“麻煩宋教授測試一下這片材料的超導機理。”
“如果我的計算沒有錯,它應該會在152K左右達到臨界Tc。”
全神貫注的折騰了一天,他現在已經實在是沒有精力去做測試,隻能將其交給他人。
聞言,宋文柏張了張嘴欲言又止,最終點了點頭接過了材料。
對於超導材料的測試並不是很難,通過低溫恒溫器和杜瓦液氮容器等設備就能進行。
隻是這位說152K的臨界Tc,他怎麼都不太相信。
152K的臨界Tc這是個什麼概念?
換算成攝氏度,差不多是-121.15℃,這個溫度聽起來很低,但放到目前的超導材料界來說,很高很高了。
拋開那些需要高壓條件的超導材料來說,目前銅基高溫超導體能達到94.9K的超導溫度,加壓可以達到125K,換算成攝氏度差不多是-178.2℃和-148.15℃。
足足差了30℃的溫度,別小看這點,要知道銅基高溫超導材料94.9K的Tc臨界溫度已經有差不多十年沒有任何的突破了。
至於鐵基超導雖然的極限雖然能達到-23℃超導,但目前僅能在實驗室中耗費極大的代價極少數的製造。
量小不說,還及其容易汙染,隨便暴露在空氣中就會導致超導失效,因此沒有太多的對比價值。
而他手中的這片薄膜,要是真的能在152K的溫度中實現超導,那高溫超導行業怕是會迎來天翻地覆的改變。
更關鍵的是,他這位老板,還事先計算出了這個數字。
這代表的意義,他已經不敢去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