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他當族長這些年,第一次親手染上人命,尤其趙氏那兒還多了一份人命債,他自己都難受得慌,讓他花點銀子出點力,他也能安心些。
沈清看了他一眼,也沒拒絕,接著說:“堂爺,按理說爺沒了,大哥該回來服喪一年,但眼下大哥正跟著寧王打仗,沒個定處,再則大哥如今是個武官了,武將逢戰事素來不許報假,這信還是等他們上京後再送吧。”
上次沈進立了功,被寧王提拔為了副千戶,如今在軍中是下轄千餘戰兵的副指揮官。
副千戶是從五品官職。
別看馬文會五十出頭才混個七品縣官,大哥一去參軍就升了從五品。
要知道當朝武官品秩向來比文官高,文官除了榮譽虛職,實職官位最高是正二品,武官卻有正一品,受封的公侯也多是武官。
可這不代表武官就比文官地位高。
治國還需用文臣,可國家不能養弱兵,燕太祖深諳其道,登上皇位之後,便給了武官體麵與尊貴,卻限製了其權力。
當朝武官隻有統兵權,調配作戰則聽命兵部,也就是說除了直隸於皇帝的親衛軍外,其餘武官多要受品級不如自己的文官管製。
因此武官對於文官來說,並不適用官大一級壓死人的說法。
再則,寧王如今是在造反,論功行賞不會小氣巴拉的,不然誰會為他拚命。
當初寧王與朝廷五十萬大軍對決,是最為關鍵的一戰,這一戰若贏了,便意味著朝廷將徹底喪失鬥誌和戰鬥力。
大戰前寧王便傳令,凡能殺死或生擒鄭國公楊榮的,不論軍職高低,皆許其侯爵之位。
或許寧王也覺得這差事極難,才以侯爵之位來鼓舞人心,沒想到還真有人辦到了。
但這首功算在鄭挽瀾頭上,沈進因為在其間也立下奇功,便被封了個從五品官。
不管怎麼說,沈進這也算一下從基層幹到了中層,且他是寧王親自提拔的,妥妥被鍍了層金。
燕太祖曾定過法令,武官士兵一律不許丁憂,尤其邊關要地或逢戰事的將領從無例外,尋常時候,最多酌情批幾個月假,這還是混得好的將官才有的待遇。
再說服喪不同於守孝,家裏大房的人都在,輪不到大哥必須趕回來。
但這信還是要送,朝廷能奪情,為人孫兒卻不能不孝,瞞報就是留人話柄。
隻是這信什麼時候送到要掐個點。
之所以選擇等寧王上京後,是因屆時寧王若登基,為了穩固皇位,務必會大肆封賞功臣,大哥說不定還能借機再升一升,錯過這次,等寧王皇位穩固,哪還有這麼便宜的升遷機會。
待封賞完畢,就算大哥離京一年半載,有蕭恒和大舅在京,複職也容易,大哥今年的努力也就不白費了。
沈信中先是怔了下,很快又抓住了‘重點’。
他瞪大老眼:“啥?你說阿進封官了?”
沈清:“前不久大哥托人給我來了信,說他立了點功,被寧王提拔為了副千戶,不值當一提,我便沒說。”
沈信中的老眼都瞪圓了:“副千戶?”
沈清:“是。”
沈福、周氏和沈堅這才反應過來,皆詫異看向沈清,方才還哀痛的心情,突然就振奮了起來。
沈家這麼多讀書人,哪能不知副千戶是個啥。
副千戶不僅是從五品官,每月有十四石糧的俸祿,還是世襲軍職!
他們沈氏一族的祖上並沒有什麼傳奇色彩,就是普通農民靠著吃苦耐勞,克勤克儉,一點點累積出來的家業,如今才讓後輩比尋常農民過得好些,好歹家家戶戶有祖業有田產,還跟徐氏一族合辦了個族學,讓族裏的男娃有書可念。
可就讀書入仕一途,對於沒有根基的農民來說也太難了。
族裏最出息的就是沈信中的爹,考了個秀才功名,這光榮事跡都被清楚記載在族譜上的。
如此出去說起來,沈信中他家祖上那就是讀書人,也算知書達禮的門戶,總能被人高看一頭。
沈老頭心心念念家裏能出個秀才,不就圖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