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三機遇(1 / 2)

辦公室內,李華明已經擺好筆記本,進入了辦公狀態。

一部工作繁忙當然不是借口,他也是臨時被抽出來擔任批改員的,手頭裏的任務依然很緊要。

根據發射中大屏幕上的參數跳變,數據顯示是有一台發動機突然熄火了。

現在經過初步的分析,大家的意見達成了一致:問題就是出在火箭芯一級的發動機——YF-77發動機本機上。

但凡火箭它能堅持50s,火箭還是有機會入軌的。

可是,沒有‘但凡’!

問題就是出現了,即使發動機在地麵試車從未出現過類似問題,首飛前30000秒的地麵考核,也完美通過。

到底問題出現在哪裏?

不清楚,那就進行‘地毯式搜索’。

這是他們長五團隊這為期100天歸零工作的首要任務。

而李華明的任務就是與其他工程師一起,同步地對後方數據進行逐一的分析比對,找出異常。

同步辦公,這意味他也需要爭奪奪秒,決不能拖其他人後腿。

李華明在專注眼前的工作,他身前的兩人同樣專注桌上的卷子。

可能是時間急促,他們並沒有問池遠和英子應聘的崗位,統一為他們準備了一份卷子。

這份卷子可以說是集各工科和理科之大成的工程學試題,比起他們做過的競賽題,難度完全不在一個維度。

他不搞什麼個學術論文作為背景,讓人去應用證明過的原理定律,也沒有扔出一篇論文讓你現場理解應用,而是深入到機械工程、結構力學、熱動力學、航天航空工程、計算機科學、電子工程學科的綜合高級應用,考察的是如何將理論知識結合多科學應用到解決實際的工程問題。

這無疑是兩種發展方向。前者是培養科研人員,訓練快速接受新知識並引導著向未知領域探索,後者則是根據現有理論,盡可能地拓展應用到實際生產問題。

比如在機械工程部分,題目不僅僅是關於機械係統的設計,還包括了機電一體化、精密工程及機器人動力學的高級問題;熱動力學部分則需要解決高效能源轉換、傳熱優化和冷卻係統設計的挑戰……

通過寬泛卻字字嚴謹的題目就能看出來,這份卷子更多是在考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僅是隨取隨用,更是要求能夠和其他相關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完全不像是競賽考察思維。

方向不難,難在題目分析難度、學科知識組織、計算強度!

但工程?分析?計算?

這恰巧是池遠的舒適區!

這種複雜、多變、跨學科的工程問題,對於曾經在腦中構建過虛擬實驗室的他而言,已經是輕車熟路。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有恃無恐。

短短30來天。

從一開始360倍慢慢增加的學習效率。

虛算,他也僅僅投入了9000多個小時。

在《異類》一書中,馬爾科姆·格拉德維爾得出了一個結論:“如果沒有機遇和文化、環境因素,即使智力超過愛因斯坦,也隻能做一份平庸的工作。”

擁有『學神係統』的他,能夠平庸嗎?

他已經接受了「天神挑戰」,不能平庸。

《異類》是池遠在30天內讀的唯一一本閑書,其實成功可以總結為包含文化、環境因素的‘三機遇’:

出生的時代,誘發‘馬太效應’,讓一些人享受到更多的教育資源,這是機遇之一。

在學習與實踐的過程中,有些人能夠幸運地率先完成1000小時的積累,這是機遇之二。

在成長過程中,有機會培養高水平的“實踐智慧”,這是機遇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