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念頭(1 / 3)

農民從來是忙碌的,國人喜歡冬天結婚也是因為唯有冬天才是農閑。擱到冬季也溫暖的彩南,連冬天都有活要幹。仡熊村是山地,森林很多,農田很少。當地人以種植稻米維持基本生活,以種植和采集菌類補貼家用,偶爾能打點野味改善一下生活。交通極其不便,沒有大型機械能夠進來,所有生產方式基本跟兩百年前沒什麼太大的區別。因此想要生存便顯得尤其辛苦。小清新眼中的原生態,貼近自然等等美景,不過是他們天真的意.淫。是的,山村裏是有很多不錯的東西,天然的蘑菇、醇香的菌油、鮮美的野味等等,但更多的是饑餓、貧窮、生病時無醫療,隻好聽天由命的悲愴。苗族遠比漢族保守,漢族的許多小村落已然荒廢,大家都遷徙到城裏居住,可苗族人總有一部分人想世代守護著他們的家鄉,以至於陷入一個不知怎樣形容的循環。

收入來源少,就必須更加勤奮。首先要養豬,否則過年就沒有油吃。可是飼料也要錢,窮人隻好用土法。土法需要大量的豬草,還要切碎、燉煮,一個婦女因此就要消耗半天時光。燉煮要柴,男人就要砍柴。此外還有棉被和衣服,都要手工去製作。手工費時費力,多半是老人家慢悠悠的做著。一到天氣好的時候,老人家聚在一起剝棉花籽。沒錯,徒手剝棉花籽,餘文佑看了差點暈過去,穿越時空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十九世紀就有機械脫籽了!21世紀還用手工,真是見證了活的曆史!棉花去籽之後紡棉線織布做衣服,這樣的衣服叫做土布,百分百純棉,但比大家想象的差很多。質地十分硬,穿起來還不如化纖舒服。而做棉絮的方式更為傳統,仡熊村的人沒有那麼多時間耗,都是把棉絮收集起來,等打棉絮的人來打。稱之為找副業的人。也算是催生出了一份產業。

一般而言,打棉絮的是二人組,通常為兄弟或父子。捋著一個村一個村子幹活,過年時便回去,周而複始。仡熊村的人每年隻有一次機會可以打新鋪蓋。打棉絮的人會找到村裏最寬敞的人家,免費給屋主打,以換取做生意的場地。這種事大家當然不好跟書記或者村長爭的,今年恰好輪到書記家,餘文佑看了個全場。其實也沒什麼好看的,第一天稀奇,第二天就無聊了。倒是他從外麵學的套棉絮(注1)的方法震撼眾人。他也是跟別人學的,把被套翻過來,棉絮鋪在被套上,然後卷成一卷,一直到拉鏈處,伸手進去抓住被子兩角輕輕一抖,棉絮便規規矩矩的套好了。村裏人紛紛表示,知識就是力量啊!!餘文佑同學因此收獲愛慕的目光N枚,窘的他落荒而逃。

除了打棉絮還打雜棉絮,就是用不要的布料之類的絞碎了做成棉絮樣。很硬也很脆,不能當被子蓋,當墊子卻很不錯。

餘文佑在仡熊村生活了一個星期,親身體會了一把活在曆史中的滋味。村民見他既不抱怨也不哭哭啼啼,心裏期盼之火又悄悄燃起,又不敢過分期望。被傷害太多次,村民都冷了心腸。唯有熊大,就算大家都笑他傻,他還是堅決相信自己人不會背叛,幾乎對餘文佑掏心掏肺,琢磨著怎麼能好好把這一個細皮嫩.肉的老師安頓的更舒服,為此還特意跑了幾趟縣城。

這日,打棉絮的人做完生意撤走。熊大不知從何處扛了幾根木材放到院子裏,開始做起了木工。熊大嫂一看,臉色都變了,上前大吵大鬧。一時間把周圍的人都吸引了過來,七嘴八舌的議論。也有勸架的,也有旁觀的。熊大很生氣,對著熊大嫂幾乎是怒罵的姿態。熊大嫂也很生氣,尖叫著反駁。熊大忽然不知對周圍的人說了什麼,有幾個人開始點頭,也有人搖頭說話,似在反駁。不多時熊大嫂的娘家人也趕了來,兩下裏吵做一團,幾乎打了起來。

忽然,一個人氣衝衝的走到餘文佑麵前問:“你要不要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