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曆史的真相(2 / 2)

最關鍵的其實還是組織力,能不能將國家的力量集中起來、組織起來,這才是關鍵。

毫無疑問在大明現在的情況下,文官集團死死的拖後腿,那是絕對不可能組織起來的。

要錢沒錢,要意誌沒有意誌,文官們更是隻顧自己的利益,不管國家的生死存亡,隻想著自己背後利益集團的利益。

這樣的大明是沒有任何組織力和行動力的,說實話,弘治皇帝的聖旨出了京城基本上跟廢紙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

大明會缺精壯嗎?

顯然是不缺的,但就是沒有精壯去當兵,因為實行的是世襲的軍戶製度,軍戶門時代都是軍戶,老弱病殘混口飯吃,實在是幹不下去了就逃走。

這一次,如果不是朱厚照撇開了現有大明的製度,自己砸錢搞新軍的話,能夠一舉殲滅十二萬草原韃子嗎?

想都不用去想。

銀子經過兵部就被克扣的七七八八了,到了工部就給弄出刀片來,指望拿著刀片去殺敵?

還有如果讓文官去指揮新軍,他們敢和韃子開戰嗎?

能夠取得現在的勝利,這全是靠朱厚照用銀子給砸出來的,靠朱厚照繞過了現有的軍製給打造出來的。

所以所到底不是大明沒有力量,沒有實力,而是因為沒有組織力和動員力。

就如同明末的時候,女真才多少人,最終他們卻是可以統治上億的漢人?

是真的因為女真有多強嗎?

顯然不是的,而是因為當時的漢人百姓,他們根本就沒覺得自己是這個國家的主人,這大明是天子的、是士大夫的、是權貴的,就不是老百姓的。

老百姓連民都算不上,隻有士大夫、縉紳們才算是民。

這大明的江山亡不亡老百姓有關係嗎?

大明不滅亡,老百姓依然過著的是極其艱苦的生活,連年幹旱、民不聊生、易子而食、烽煙四起。

大明的權貴、縉紳們一個個田連阡陌,河南省一半的土地都是那些王爺的,老百姓連立錐之地都沒有。

你讓老百姓怎麼選?

這清軍入關之後,雖然在很多地方大肆殺戮,但是很快就製定了一係列安民、撫民的政策,鼓勵開墾、勸課農桑、打擊賊寇等等,讓老百姓有了一個安穩的生活。

至於說這天下是老朱家的還是老愛家的,這對於老百姓來說重要嗎?

一定都不重要的。

也如同清末的時候,八國聯軍在攻打天津、北京的時候,大明的老百姓非但不幫忙,反而還跑去給洋人運糧食、運輜重,幫忙打開北京城的城門。

對於當時的老百姓來說,其實也是一樣的。

這大清是滿人旗人的大清,是士紳權貴的大清,就不是他們這些普通老百姓的大清,這大清亡不亡和自己有關係嗎?

一點關係都沒有。

他們打贏也不會免自己的稅賦,不會減輕對自己的剝削,幫洋人運糧食、輜重什麼的,洋人還會給錢、給糧食。

這有了錢有了糧食自己還可以多吃幾口飯,多讓自己家過的更好一點。

這就是現實!

不是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沒有愛國情懷,而是無論是大明也好,還是大清也罷,都沒有將底層的老百姓看成是民。

底層的百姓隻是羊毛,是韭菜,是他們剝削、壓榨和吸食的對象,既然如此,對於底層的百姓來說,無論是換成誰來統治自己,其實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沒有任何的區別。

所以老百姓才會顯得冷漠,才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才會任由異族入主中原大地,因為對於老百姓來說,這些有自己家裏麵的油鹽柴米重要嗎?

用後世的話來說,那就是民族意識沒有覺醒。

沒有強烈的民族概念,也沒有強烈的家國情懷,無法真正的讓老百姓感同身受,讓老百姓支持你。

民可載舟亦可覆舟!

但真正能夠明白這句話的又有幾人呢?

曆史總是在一遍又一遍的重複著輪回,重複著過往的事情。

人類從曆史之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永遠都學不會教訓。

就如眼下的大明帝國,明明已經到了不得不改變的時候,但是儒家為主的文官集團依然不肯改變,他們禁海、抑武、侵蝕皇權、大肆的兼並土地、官商勾結。

在他們的眼中,隻有他們這些縉紳、士大夫才是民,至於普通的老百姓,他們的生死根本就無關緊要,至於這大明朝廷,那也不過是他們謀取自身利益的一個工具罷了。

【作者題外話】:PS:在這裏和書友們說一聲抱歉,此書成績沒有起來,已經接到通知不需要再更新了,其實後續還有很多要寫的,現在也是沒有辦法,大家如果想要繼續看此書的,可以關注老牛的這個號,我很快就會發新書~~抱歉!我們新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