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三個姑娘家裏卻都不急了,用周家大伯母的話說:“我公公說了,女孩子讀過書,學了本事是不一樣的。孩子現在還小,家裏長輩還想讓孩子在族學多學些本事。”
尤其是周家有個剛十四歲,叫周宏的男孩子(以前叫狗蛋,進族學後改的名字),家裏很困難,下邊弟弟妹妹又多。他在學習上也沒有什麼進益。學了三個多月,才勉勉強強認識了二三百個字,寫的也不太好,但他打稱算賬卻學的不錯,而且他利用在族學下午的時間學會了做點心的手藝,做的點心還不錯。
秋天到了旺季,縣裏的“周記點心鋪”裏缺人,征求過周宏家裏人意見。周宏被點心鋪子雇傭了。一個月八百文銅錢,一年後漲到一個月一兩銀子,三年後他就可以和其他點心鋪子裏的小師傅一樣,一個月可以拿到一兩半銀子的月錢。
這是之前就說好的,族學免費教授孩子們知識和技能,孩子們離開族學後要為族裏做三年事。當然族裏也會付給他們適當的月錢。
況且周宏第一年將賺到的工錢,比他們一家人一年種地的收成都多。他的家人很感激的接受這份工作,對周沁更是感激涕零,周宏母親還特意抓了兩隻下蛋的母雞給周沁家裏送去。可是周沁沒在家,她家的下人不收,周宏母親把雞扔進周沁家的院子裏就跑了。
這接二連三的好事發生在村民身邊,在杏花村掀起了一股入學熱。
這年秋收後,周家族裏,隻要十歲以上,未滿十五的男女孩都被送進了族學。
村裏其他姓氏的人家,趁著剛秋收手裏有點錢,把家裏年長的孩子送進周家族學。期盼他們將會是下一個周蘭蘭或者是下一個周宏。
至於年幼的,等他們的哥哥姐姐賺到錢了,再供他們去周家族學求學。家裏出錢供養大的,大的再幫著家裏養小的。這是淳樸的村民們唯一能想的辦法。
縣裏也有些人,把自家適齡的孩子花高價送進周家族學,隻因為他們早就聽說縣令把自家的兒子女兒都送去了周家族學。
縣裏都有人來求學了,鎮上稍富裕些的家庭自然也把孩子走關係送進周家族學。
有些已經出嫁的周家女,回娘家求到族裏。族長和族老們找周沁商量過,決定凡周家外嫁女的子女可免費入族學,但吃食的錢的自付。五文錢一天管兩頓飯,族學暫時不提供學子們住宿。
一個孩子一個月一百三十五個大錢。很多外嫁女根本就拿不出這筆錢給孩子付生活費。求到周沁那裏。
周沁想了想讓她們和族裏簽訂借貸文書,一次可以跟族裏借一年的夥食費。但是得付利息的。比如借一千個銅錢,一年後得還一千零五十個銅錢。這借貸利率已經是相當的便宜了。
而且這麼便宜的借貸,隻能借給族裏外嫁女的孩子們用於上周家族學。還得有族裏的男丁擔保才行。
如此,周家外嫁女們也送了二十幾個孩子進了周家族學。
。您提供大神淺吻的原主未婚生女,我穿越後洗不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