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接收俾斯麥級戰列艦(1 / 3)

如果說88mm高射炮、t34坦克能夠幫助北府軍成為陸地上強大的軍隊,那麼俾斯麥戰列艦則是能夠在短時間內將北府軍海軍的實力迅速提升。

戰列艦是以大口徑火炮攻擊與厚重裝甲防護為主的高噸位海軍作戰艦艇。

戰列艦也是“巨艦大炮主義”的象征。

在19世紀初,典型的風帆戰列艦配備有兩層或三層火炮甲板。

艦體上裝有50門以上甚至上百門各種口徑的火炮。

其中,最常見的是裝有74門火炮的船型,排水量達1630噸,船員700名,可進行越洋海戰。

而這種軍艦之所以被叫做“戰列艦”,是因為軍艦在作戰時,必須始終排成縱列,在通過敵艦附近時側舷齊射。

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是戰列艦最巔峰的時刻,在海軍條約結束後,列強們建造出了噸位最大、航速最快、火力最猛的新銳戰列艦,也就是“後條約戰列艦”。

這些戰列艦成為了戰列艦這一艦種的巔峰,不過這也是戰列艦最後的輝煌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戰列艦主要有“衣阿華”級、“英王喬治五世”級、“俾斯麥”級和“維托裏奧”級。

最大的戰列艦是“大和”級,滿載排水量72800噸,航速接近30節,裝備三聯裝460毫米主炮3座,側舷防護裝甲410毫米,搭載水上飛機7架。

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航空母艦和潛艇的成功運用。

參戰國70餘艘戰列艦中的28艘被擊沉、擊毀。

“大和”號、“武藏”號、“俾斯麥”號、“提爾皮茲”號、“威爾士親王”號、“加利福尼亞”號等著名的戰列艦亦包括在內。

從此,戰列艦喪失了主力艦的地位。

雖說海軍的發展注定會淘汰戰列艦,但在眼下這個時代,衡量一個國家海軍實力是否強大。

戰列艦依然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考量物,而戰列艦隻要運用得當,依然可以在海戰中發揮出極為強大的作用。

尤其是在北府軍海軍還沒有裝備航空母艦的情況下,戰列艦將成為北府軍海軍的主力戰艦。

這段時間,北府軍的海軍力量發展十分迅速。

畢竟除了係統送來的那些武器裝備之外,那些人才才是源源不斷的寶藏。

武器設計、研究人才的逐漸發揮作用,讓北府軍的武器研究水準越來越強悍。

林長新相信隻要給北府軍一定的時間,即便係統沒有給出領先於這個時代的航空母艦,憑借北府軍的科研實力,製造出足以讓整個世界為之震撼的航空母艦,絕對是手拿把攥的。

不過能夠再從係統之中得到航空母艦的話,那無疑是更好的。

俾斯麥戰列艦!

林長新的腦海中閃過一串記憶。

在來到這個異世界之前,林長新曾經對二戰的曆史有很深的研究。

其中,俾斯麥戰列艦的曆史林長新也是極為熟悉的。

畢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

俾斯麥戰列艦足夠讓所有人都記住。

係統獎勵的這款俾斯麥戰列艦原型於1936年7月開始動工,直到在1939年2月14日下水。

1940年8月建成之後,俾斯麥戰列艦正式服役。

在這個巨艦大炮的時代,戰列艦是當之無愧的王者。

即便是世界上那些頂級海軍強國,他們也在戰列艦與航空母艦的選擇之中遲疑。

走在世界海軍前沿的櫻刀國,他們雖然生產了不少的航空母艦,但戰列艦依然沒有停止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