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2 / 2)

“哥,你說照他們這樣放,還能掙錢麼?”周皓軒喘著氣問李海濤。

“誰知道啊,不過過年就靠鞭炮熱鬧了。”李海濤把鞭炮仔細得放好,“好了,咱們再去給爸買點好的煙葉。”說著繼續擠入人群,周皓軒趕忙跟上,生怕一會擠散了。摩肩接踵這個成語就是因為這樣的場麵才讓周皓軒那麼的記憶猶新。後來周皓軒在城市裏見識了超市打折促銷時的壯觀場麵,卻隻能讓他稍微撇下嘴,不屑再去看第二眼,因為那一小撮人的擁擠比起這整個年集的氛圍已經不是小巫見大巫的差距了。

在人們殺雞宰羊的忙碌中,新年就這樣來了。村子裏的孩子們都穿上花花綠綠的新衣裳,唱著歌謠在大街上跑來跑去。大人們也似乎終於可以閑下來,大年三十也能靠著南牆曬著太陽悠閑的聊會天。其實這個小村的人沒有什麼特別大的願望,他們能想象到的最好的生活莫過於“天天生日月月年。”

李金山的兒子李力帶回了一部相機,這是農村人沒有擺弄過的新玩意,小孩子們也爭先恐後的過來湊熱鬧。李力也不是小氣的人,似乎早就做好了準備,呆了足足一大盒膠卷,給村子裏的小鬼們照相,還給幾乎每家人都照了全家福的合影,說回城洗出來以後分給大家。

除夕的晚上,村子裏的男女老少幾乎都集中到了李金山的家裏,他的兒子李力說要給大家看春節聯歡晚會,是中央拍的,村子裏的人都在議論紛紛,中央,多大的官啊,還想著給老百姓拍晚會看。李力沒有刻意糾正鄉親們的錯誤認知,這樣簡單的思想應該會更好。17寸的黑白電視機比電影的幕布要小很多,而且還是放在院子裏,雖然特意拉上了防風的罩子,但依舊是冷的,可是人們卻看的津津有味。

這個小村的人應該感謝李力,是他讓他們第一次知道了春晚,知道了趙本山和宋丹丹,不管他們有沒有看懂電視裏的節目,可是那晚他們笑的很開心,那晚,是他們永遠都不會忘記的一個特別的除夕,至於有沒有那個小孩子因為這次記憶立下個要考到“中央”上大學的誌向而發奮圖強,也早就無法考證。

當電視裏新年的鍾聲敲響,人們才意識到忘了回家煮年夜餃子,還有放鞭炮,於是一陣混亂,是大家都在往家裏跑,期間還夾雜著一些小孩子高呼“新年到嘍!”的喊聲。然後不多時就能聽到村子裏霹靂啪啦的一陣聲響了。

李金山一家開始收拾“殘局”,這時李力才發現有一個人並沒有隨著人群散去,他就是周皓軒,此時正幫著李金山把防風罩撤掉,明天一早依照風俗要拜年,這樣的話有點不好看。李力應該是整個村子裏眼光最高也最有頭腦的孩子,要不然他不會在所有的孩子都不上學的情況下自己一個人起早貪黑走十幾裏的山路堅持上學,要不然他也不會不惜和父親鬧僵也要去縣城上高中,所以他才有了今天的身份,村子裏的第一個大學生,名牌大學生。

對於周皓軒這個村子裏大人小孩都喜歡的角色他也是很感興趣的,他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樣,從還上初中的周皓軒第一次來和他借書他就感覺到了,不是危機感,而是知己的感覺。在這個村子,或許隻有這個孩子才能和他有共同語言。“皓軒,怎麼不回家啊。”他邊收拾邊問。

“不著急,我跟我哥說了,他先回去,我幫金山叔收拾一下再走。”周皓軒一笑,露出一口潔白的牙齒。對於他的身世,李力也是清楚地,這樣看起來這個長相英俊的少年更加不像這個村子的人了。“我就喜歡皓軒這個孩子,懂事,凡事都能替別人著想。”李金山嘿嘿一樂,自從兒子上了大學,他對知識人的態度來了個180度地大轉彎。

回到家,媽媽已經下熟了餃子等著他吃飯,年夜餃子是這裏的習俗,象征著自己又長了一歲,一家人吃的其樂融融。過年的氣氛和幸福感全都包含在了餃子裏。

過完年,一種略帶緊迫的感覺就悄悄逼近了。農民們要準備春種,偷懶的孩子們才想起還沒寫完的作業。周皓軒也要開始準備即將到來的高考了。回學校的前幾天,他先把功課複習了一下,同時整理了幾本讀書筆記。

當春天來臨,我們積蓄了一冬的力量,是不是也如冰雪開始消融,然後洶湧而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