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邊鎮的行商司短短半年,所創造的貿易稅收就堪比半個財政收入,而且這還是拋去了不少好處費的成果。

戶部在爭取到一半的邊貿稅收後,在祝允明進宮之前便是向孝宗請旨,希望在其餘的邊鎮開設行商司,以增加國庫收入。

這可是破天荒的事情,畢竟文官集團那是一向主張重農抑商的,這開設行商司就等於是變相的在重商了,但卻是換了個說法,美其名曰穩定邊關。

畢竟明朝這些官員是窮怕了,幾任皇帝以來,國庫就沒有充足過,即便是遇上豐收的年景,那也是屈指可數,很多時候朝廷連官員的工資都得拖賬,眼看著這行商司如此賺錢,誰不心動?

眼下除去甘肅鎮以外就是寧夏鎮在前不久開設了行商司,而且效果也是出奇的好,畢竟這些大臣不是瞎子,眼看著孝宗皇帝變得財大氣粗就知道,這邊貿給內帑怕是賺了不少的錢,不然孝宗又怎麼會如此看重李兆,這家夥就是皇帝的賺錢機器啊。

而這行商司本就是邊貿的生意,即便搞得再大,也不會影響國內的農業,如此看來簡直是有利無害,戶部在和內閣溝通過後,便是集體表上折子,希望孝宗能同意此事,而且還著重說明,其餘七鎮的行商司孝宗的內帑也可以分到三成的稅收。

想從這群官員手裏摳出來錢,那是相當困難,不過誰讓行商司眼下已經是錦衣衛的直屬機關,就算徐溥帶著戶部官員在乾清宮外麵跪上一個月,孝宗也不可能把行商司讓出來。

因此這三成的稅收,說白了就是文官集團給孝宗的小紅包,暗示皇帝,你也別太過分,這是投機取巧賺的錢,本來就應該是屬於國家的。

雖然孝宗看完折子後,也很心動,卻沒有馬上答應下來,而是讓派何鼎出宮問李兆有什麼建議。

舟山侯府書房,李兆將一塊堪輿圖鋪在桌子上。

這堪輿圖居然完整的繪製著大明的領土疆域,連同周邊的藩國也是列在其中,饒是何鼎見過世麵,此時也難以控製驚訝的嘴臉。

這圖比起宮裏那幅圖還要細致,尤其是對地理位置的標注,那更是誇張,何鼎甚至是在圖上找到了自己的老家。

這幅圖是李兆按照百科全書上關於明朝地圖的模板,一比一畫下來的,自然是比眼下任何一幅圖都要精準。

李兆身邊的祝允明不像何鼎一般沒出息,雖然也驚於這張堪輿圖,但隻要是老師的手筆,那就不必震驚了。

因為,吾師乃神人也!

李兆開口問道:“西哲,你在行商司幹了大半年,你最有發言權,你說說看,這其餘七鎮該不該設行商司。”

祝允明沉吟片刻,指著甘肅邊境說道:“甘肅鎮的行商司能正常運轉,得益於阿都剌因和阿黑麻,如果沒有老師那番出關,換不回平穩的局麵,更別提邊貿。”

接著指向寧夏鎮:“寧夏鎮外麵的韃靼同樣如此,但其他邊鎮的情況卻和這兩地不同,冒然開通邊貿,縱使有行商司的存在,也難以維持穩定。”

聽完祝允明的想法,李兆滿意的點點頭,他本以為祝允明這半年在甘肅幹得十分順利,難免會心生膨脹的自信,現在看來是自己低估了祝允明,突然被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不僅沒有被巨大的利益衝昏頭腦,還能保持住本心,十分不易。

“如你所說,就目前來看,其他七鎮還不適宜建立邊貿體係。”李兆回頭朝和何鼎接著道:“何公公,你回宮稟報皇上,治大國如烹小鮮,得一步一步來,時機還未到。”

何鼎深以為意的點頭,祝允明的解釋已經很清楚,即便是何鼎也能明白其中問題,畢竟禦用監和宋氏牙行就是邊貿的受益者,何鼎深知其中的利害關係,並不是說建立行商司就能完全化解的。

李兆送何鼎出府,還未行至院外,焦寶忠就火急火燎的帶著一幫人往院子裏跑。

“何事這般,成何體統。”李兆皺眉。

焦寶忠當即拱手道:“是學生魯莽了。”

李兆這才問道:“出什麼事了?你現在好歹是火器局和研究所的指揮僉事,被外麵的人看到怎麼辦?”

焦寶忠拉出身邊一個男人,這男人李兆並不陌生,而且還是李兆之前親自挑選的研究所人員。

男人名叫曲清,山西人,從小跟著家裏走商,雖然是商賈家庭出生,但曲清卻十分熱衷於木匠手藝,在這個時代,熱衷手藝活兒都被看作是奇技淫巧,登不得大雅之堂。

直到火器研究所對外招聘研究員,這研究員可不是普通的匠籍工人,而是在編的朝廷人員,歸屬在火器研究所,而且還具備九品的官銜,別看隻是個九品的芝麻官,但這可是實打實的官身啊。

這研究員招聘一開始,便是吸引了無數的人,就連不少讀書人都擠破頭皮想要一探究竟。

可李兆招聘的條件卻是不同於科舉,除了靠基本的數學以外,其他考試內容幾乎全是動手的活兒,比如按照化學步驟操作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