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舉製度改革(3 / 3)

哎!那位看官說了,不就是考試嘛!又不是體育考試,還是三天兩夜這麼長時間,還能體力不支?看官,休要逞嘴上的英雄,待我慢慢的說說這考試的內容和題目,您再說也不遲。

第一場經義考的內容就是給你七道經義題,你連寫七道經義文用八股文的形式解釋經義,七篇文章寫完差不多上萬字吧,再加上草稿,工作量自己腦補。而且,科舉考試的卷麵要求很高,你要是參照著高考的標準就等著落榜吧!字體要求是“台閣體”。不光是對書寫要求很高,字體要求一樣大小,便是墨也是有要求。要求寫出來的字烏黑、光潔。到了後來,更有了所謂“黑、大、光、圓”的標準要求。

說起來,這台閣體還是不能回避朱重八爺倆。台閣,本指尚書(係古代輔佐皇帝處理政務之官)。因尚書台在宮廷建築之內,故有此稱,後引伸為官府之代稱。顧名思義,台閣體便是官府行文書寫的專用字體。由於個人喜好,重八哥父子都曾大力提倡書法,一時帖學大盛。朱老四更是下詔求海內擅書之士,邀集於翰林院,倍加恩寵。明代開科選士時,皆用楷書答試卷,務求工整。字寫得欠佳者,即使滿腹經綸,也會名落孫山。不光是要落榜,卷子還要掛出來示眾,讓大家好好的看看反麵教材。這對當時書法藝術風貌產生過較大影響。因此,讀書人寫字,惟求端正拘恭,橫平豎直,整整齊齊,寫得像木版印刷體一樣,這就形成了明代的台閣書體,稱“台閣體”。所以嘛!那些穿越小說裏靠著一筆爛字想在科舉考場上謀取個出身或者為某個大人物驚為天人的,我勸你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吧!就您那筆書法興趣班開除的爛字,在街頭代寫書信估計都混不成飯來,還想參加科舉考試?醒醒吧!

各位看官,細細想想看,三天兩夜,先要構思七篇文章,然後用一樣的字體寫出至少一萬多字的文章來,這樣的人才,我建議你別考科舉了,到起點碼字,絕對是大神級別。

這是形式和題目,題量,那麼再說說別的。嗯,比如說考試範圍。(敲黑板!這段很重要!)明朝的科舉考試雖然分三場,但真正受重視的隻有第一場;第一場的題目是本經義4題+四書義3題。所謂本經,就是每位考生在報名時要從《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經中確定一經作為自己的專精方向,考試時寫4篇以這部經典中析出的句子為題的經義文章;四書義則是從《論語》、《孟子》、《中庸》、《大學》四部所謂“新儒學“的經典中出的3道題。也就是說每次考試考官一共要準備4*5+3=23道題,而每位考生實際回答的是7道題。

怎麼樣,是不是已經頭疼不已了?這些都是明朝科舉考試的特點。有著重八哥特色的科舉考試製度體係。

科舉考試,起於隋唐,正規於宋。唐宋兩朝雖然也考經義,也將經義作為一項重要內容,比如說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寫的“辛苦遭逢起一經”,就是這位文狀元的內心獨白。但是考經義考核的方式非常簡單,就是貼經(填空)和墨義(默寫),怎麼樣,是不是立刻就覺得自己有希望了?

北宋王安石改革後廢除了詩賦,然後重點就在策文上。等到重八哥的時候,就著重考核經義。

如果你能夠經受住考驗,麵對著本經和四書裏挑出來的七道題,都能沉著冷靜應對過了,後麵兩場就簡單多了。特別是第三場策論,隻要你不說朱元璋是反賊出身,朱棣得位不正這類反動的話,那就都都算過了。你就等著成為進士或者同進士吧!

可是,令人覺得離經叛道大逆不道的這份章程,或是高考製度改革提案,打著戰事頻仍,托古改製的旗號,公然要把考試的形式內容都要做一番大手術。除了時間縮短之外,難度也要降低到令人發指的地步。比如說,將經義恢複成宋代的貼經(填空)和墨義(默寫)。而且,策文的地位要大大的提升。

“茲事體大,關乎到天下千千萬萬讀書人的前途,本官要前往行轅,麵見爵帥,與他分說一二!”黃道周一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命人備轎。

“若是經義改成貼經和墨義,那我家裏那幾個不成器的弟弟和子侄,是不是也可以獲取功名了?”

望著黃道周遠去的轎子和儀仗,有官員在心底不由自主的歡喜。

404/53482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