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五章 佛郎機對小男孩(四)(2 / 3)

這位察罕帖木兒,和曾國藩頗有幾分相像。都是讀書人出身,這個察罕帖木兒還參加過元朝組織的科舉進士科考試,可惜沒中。但是,在紅巾軍起義過程中,元朝的正規軍不堪一擊,察罕帖木兒便組織起了數百人的地方武裝和紅巾軍對抗。,並且連戰連捷。很快,兵馬地盤便發展了起來,元朝見狀,便給了名義和官職。怎麼樣,像不像曾文正公?都一樣是依靠鄉賢拉起了隊伍。說句題外話,明太祖朱元璋也是靠著收編吞並了驢牌寨民兵的三千人馬,才有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所以,朱元璋能夠打下大明江山,除了依靠淮西武將集團衝鋒陷陣之外,就是靠著江左文人集團來給他出謀劃策。當然了,所謂的文人,自然也就是鄉賢了。

可惜,成也鄉賢,敗也鄉賢。大明朝走到如今這個地步,和文官鄉賢的大力作為自然是分不開的。

“那元朝對王保保一家也是恩賞有加,一路提拔他父子二人,從他父親李察罕開始,一個不第童生,從達魯花赤,一直到陝西行省右丞兼陝西行台侍禦史,同知河南行樞密院事。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對李察罕十分倚重,下詔令其守禦關陝、晉、冀,撫漢、沔、荊、襄,便宜行閫外事。後來更是身為中書平章政事、知河南山東行樞密院事,仍然署理陝西行台中丞。以兵分鎮關陝、荊襄、河洛、江淮,而重兵屯太行,營壘旌旗相望有數千裏之多。到他養子王保保,更是恩寵有加。除了命他繼承李察罕的官職兵馬之外,更是一路官爵加封不斷。最後,更是封到了河南王、左丞相之職!可是他又是如何對待順帝的皇恩浩蕩呢?”

“為人臣者,不應幹涉朝廷立儲之事,他呢?”

“為人臣者,當忠於君王,君王有命,當劍及履及,他呢?”

“為人臣者,當與同僚相善,共赴國難,以分君父之憂,他呢?”

雖然明朝編著的額《元史》粗糙不堪,錯漏百出。但是,畢竟王保保的事跡和開國諸位功臣的事跡交織在一起,又是太祖點名稱讚的人物,自然編著的頗為詳細精準。李沛霖說的這幾樁事,都是王保保的汙點。參與到皇室的權力鬥爭當中,不遵元順帝的調遣,與李思齊等人互相攻戰。

“陛下,前車之鑒,相去不遠。臣也就是因為看到了王保保、李思齊等人的弊端,故而才有感而發,脫口而出。臣在朝堂上妄言,有失體統,望陛下賜罪。”李沛霖擺事實講故事,把一記又一記響亮的耳光摑在黃道周的臉上,打得黃大學士臉上紅一陣白一陣的。

“此等人乃是在蒙元治下,自然要為聖天子開路了。”黃道周門下弟子兀自肉爛嘴不爛,試圖用天命那套理論來為自己的老師遮羞。

“大膽!在陛下麵前,爾等竟然敢以天命之說欺瞞陛下!”李沛霖臉上顏色一變,原本是溫和緩慢的語氣,頓時更變。整個人從方才琳琅如玉的狀態,驟然變得仿佛一柄利刃從鞘中飛出,想要噬血一般。

“那江北四鎮,還有那平賊將軍左良玉所部,哪個不是深受國恩,從我家主公手中領取軍餉糧草器械的?!那為何見了清軍一箭未發,便立刻投降,不但為清軍為虎作倀,為他攻城略地,更是劫奪先帝鑾駕北去。令社稷蒙塵,令宗室飲恨。難道,這便是爾等口中的天命?!”

李沛霖這一番話,正反兩方麵的例子都給在場眾人列舉出來了。你說要鄉賢舉義兵,朝廷給名義官職。那好,我就讓你看看這些義兵尾大不掉之後的樣子,什麼王保保、李思齊的例子在你們麵前,你不能假裝看不見吧?

就算是你假裝看不到前朝故事,好,那我給你看看眼前的。江北四鎮,左良玉的部隊,那個不是拿著朝廷軍餉,打著大明朝廷旗號的部隊?可又能怎麼樣呢?一轉臉就剃發易服成了清兵。

李沛霖的這些話,對於隆武皇帝來說無疑是在耳邊炸響了一連串的驚雷。“對!如今放眼天下,還有誰能夠像梁國公這樣忠心於朕?若是隻忠於朕,忠於弘光皇帝,也就罷了,大將軍可是從崇禎先皇時便是一片丹心可照日月了!”

“如今,臣敢斷言,各地兵馬之中,唯有我南粵軍能夠同南下清兵正麵交鋒。也唯有我南粵軍不會投降清軍。因為,我家主公忠於大明天子,忠於太祖高皇帝提三尺劍打下的這片漢家江山社稷,我南粵軍更是唯我家主公之命是從!”

李沛霖到底是在風浪裏行走了數萬裏,同黃太吉、多爾袞都縱橫捭闔過的人物,對於人的心理活動,對於帝王心術的把握程度,可謂是爐火純青。從朱聿鍵臉上和手上的一些細微動作變化,他就揣測出了此時此刻朱聿鍵的內心想法。當即便激昂慷慨的說出了一篇話來。不過,如果仔細的聽,會發現在忠於大明天子和忠於漢家江山這兩句話之間,李沛霖的語氣、聲調還是有所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