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四章 佛郎機對小男孩(三)(2 / 3)

“愛卿此舉甚好,甚為妥當。”將自己年號的通寶,與永樂爺、嘉靖爺的通寶相提並論,無論如何,這個馬屁都是十分恰當的,讓隆武皇帝如飲醇醪。“市麵上安定了,百姓安居樂業,朕心也就安了。”

“陛下,這是更換發行通寶的措施,銀元的兌換臣也有了章程。”

南中銀元,成色皆是九成九,銀元表麵都有注明,如果發現未達到九成七的,那就是妥妥的假貨。哪怕九成五、九成四、九成三都不成。所以,一塊銀元便是一兩十足紋銀使用。這一點,不光是在隆武皇帝治下境內,便是在清軍控製區域內,南中出的銀元也是清兵們樂於收入囊中的。甚至是萬裏之外的歐羅巴,便是一向以金幣為主要貨幣的紅毛夷人們,銀元這種貨幣也漸漸的擴大了市場份額,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原因也是很簡單,同樣是買東西,這種貨幣,能夠買到更多更好的東西。

南粵軍的銀元也好,通寶也好,所發行的貨幣,信用和市場認可度都是依托在本身強大的工農業生產能力和強悍的軍事實力基礎上的。

所以,隆武皇帝書案上擺著的幾塊銀元樣品,也是即將投放市場的新寵。

“一塊銀元,按照製造規範,內中銀子的成色都是在九九八以上。所以,一塊銀元便是相當於一兩庫平十足紋銀使用。”

庫平十足紋銀,也就是純銀了。這點,朱聿鍵還是很清楚的。而且,對於銀元的市場接受程度,他在鳳陽高牆裏可是有著切身體會的。同樣是給看守太監們送禮,一百塊銀元和一百兩銀子送上去的臉色那是有很大差異的。

差異嘛,便是在於兌換環節。

“一塊銀元,兌換一兩庫平十足紋銀。”

這個兌換比例,登時讓隆武皇帝以下的所有文官太監們倒吸一口冷氣。

在場的文武官員太監們,包括隆武皇帝都知道,這銀元市麵上都是曉得的,裏麵是有十足的銀子的。而且,鑄造精美,圖案複雜,斷然是仿製不了,無法造假的。所以,市麵上有銀元流通的地方,專門破銀子的“夾剪”、銀匠的生意就冷清了許多。可是,這樣的銀元,卻和十足庫平紋銀一兩換一塊?

“最好的十足庫平紋銀含銀子不過是九成三,這一塊銀元卻是九成九。這麼一算,至少有六分的利。得趕緊把家裏的存銀換成銀元,然後再到南蠻的鋪子裏換成彙票!誰知道這福州城能夠守得住守不住!萬一和南京、杭州一樣,老子便索性一口氣到廣州去。橫豎那裏是你李守漢的老巢之一,你總不能把你自己的地盤拱手讓給清兵吧?你要是隔絕南北,斷絕五嶺,當起你的南越王來,怎麼著咱們也是五羊城裏的一個富家翁。”

幾位大臣心裏飛快的計算起自己的賬目來。

但是,隆武皇帝的想法卻和這些人不太一樣。一塊銀元,梁國公便要搭進去六分銀子,這市麵上、城鎮中,可是有著堆山填海的銀子的!要是都拿出來兌換銀元的話,這中間的差價,可就是一個龐大的數字了。

“如此一來,卿家豈不是要頗為破費了?”

他頗為擔心。雖然他也知道,這個銀元兌換現銀的章程,在弘光皇帝時期就已經執行了,而且在南直隸、浙江一帶頗為見效。可是,那畢竟時間短,兌換數目有限,如果在朕的治下長期推行,大將軍能夠吃得消嗎?

隆武皇帝朱聿鍵,在曆史書上的評價是不錯的。“上性儉素,傷國之難,赦斷葷酒,衣大布衣,後宮十餘人皆老嫗,於嗜好泊如也。特好讀書,博通典故,為文下筆數千言立就。”而且,在顧誠先生的《南明史》中對他的評價也是很高,但是他卻畢竟隻是接受了封建時代的教育,沒有現代金融知識。

他腦子裏沒有鑄幣稅這個概念。

李守漢“鑄造”的隆武銀元品相精美,含銀成色高,對外打得招牌便是純銀之物,其實也差不多了。一塊銀元折算下來含有純銀為八錢上下,而江南的細絲銀子,成色大多是在八成五左右!兌換比例為一塊銀元兌換一兩庫平十足紋銀,也就是一塊銀元實際上都是當一兩庫平十足紋銀用!但如果是民間其他的銀子,比如元絲、餜子等成色不好的散碎銀子,估計還要一兩半。扣除火耗和運輸折損,僅此一項,李守漢和南粵軍就獲利頗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