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六章 江南之地(2 / 3)

除了農具的退化、畜力的使用減少之外,更大的影響則是在於因為土地不能夠大麵積經營,各種水利設施便無法興建,灌溉便又成了問題。

什麼?有看官說這些東西太過於晦澀,看不懂?那麼,不厚道的作者冒著被404的危險,用不遠的年代,甚至是很多人經曆過,至今還被無數文藝作品吹噓的包產到戶來解釋一下。

某個湖南人曾經說過一段列入小學課文竺可楨的話,農作物產量要看水光肥種子氣候工具等多種因素,人的作用則是把這些因素爭取到最佳。總之,隻要是有點種田經驗的人,都知道一句話,種地也叫伺候莊稼。你要把莊稼所需要的水肥種子光照工具等等搞好了,莊稼才會開恩給你一點好收成。隻有那些不知稼穡艱辛的人,才敢瞎說什麼有了積極性,產量翻幾倍得話。積極性當然重要,但是你再積極也是去伺候莊稼的仆人,忘了這點,莊稼可不管你是張三還是李四,那響亮的耳光說來就來。

1984年全麵取消人民公社並且在建國35周年國慶遊行上高舉包幹到戶好的牌匾,可惜第二年全國糧食減產7.44%。你前腳摧毀了各級農村基層組織,把集體掌握的農機具,牲畜一股腦的都給分配了,姑且不說這個過程中是否有腐敗、有資產流失等問題發生,將集體生產重新變成了小農經濟,然後美其名曰是進步。可是不想想,從集團作業一夜間變成個體勞動,抗風險能力和經營成本的巨大變化會坑死你的。一窩蜂似的生產導致的穀賤傷農類事件好像都看見過不少。那個階段農村的演變情況,曾經在央視黃金時間播出的電視劇《蒼生》裏有很詳細的描寫。不過,建議大家去看看浩然的原著,裏麵的描寫更是能醫治頭風。呃,好像最早搞包產到戶的那個村子到現在還沒有完全脫貧,還在靠著典型光環過活。

當年某些人一邊吹噓積極性,一邊停止了水利投入,甚至拆散了自行發展水利的組織。結果,你牛逼吹的再響,也改變不了頂在荊江一線的是被評價為三七開的那個人在世時期修建的大堤的事實,最惡搞的是,連最後的荊江分洪的底牌,都是開國領袖建的,那些人幹的事情是,把分洪道擠占挪用,搞得大堤上拿著喇叭給大家鼓舞士氣,高唱團結就是力量的最高領袖一身得冷汗。萬般無奈之下,還是開國領袖留下的軍隊挺身而出,甚至打出了這裏就是上甘嶺得標語。

幸好,天道好還,中國有必伸之理,荊江一戰,到底還是打贏了,一如積屍如山的上甘嶺。但是最高領袖是真害怕了,這麼搞,怕不是要變北麵的鄰居毛熊?要知道,毛熊可是我們的好老師,連怎麼死,死後是個什麼下場都告訴我們了。怎麼辦?接著吹?最終,最高領袖和繼任者決定向主席投降,您老人家說的對啊。最終,進入新世紀後,國家不但免去了皇糧國稅,更開始投入巨資重振水利,不僅重修水庫水渠,還建立了監測站。

尤其是近些年,新農村,家庭農場,農業機械大規模推廣,土地集約化經營,最高領袖更提出了中國的碗裏必須裝著中國的糧食,同時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抓農村工作,恢複農村基層組織,這才漸漸的補上了當年的缺口,讓我們不至於被白頭鷹掐著脖子問還想不想吃飯了。

哦,似乎又扯遠了。我們還是把注意力轉回到這個時空吧!

在原本的曆史上,因為多熟製的發展和甘薯、玉米等糧食作物的引進的確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使得明清之際的農業無論是從總產,還是單產,以及所養活的人口總數來看,都達到了一個從未有過的水平。以單產而言,十七世紀時,中國每公頃耕地的大米產量已達到2.3公噸,這是現代以前農業技術理論上的最高產量。但是,隨著江南的城鎮化發展,手工業工場的大量出現,稻田的人均麵積還是不斷的縮減。據史料記載,從明後期到清康熙二十年前後,杭州府水田麵積減少30頃,湖州減少了79頃,嘉興減少了1354頃,其中石門縣田減少了1451頃。與此同時,人口卻在不斷地增加,結果是人無耕地的占有量下降,從洪武年間的人均三畝多稻田,漸漸的變成了不到兩畝。減少了接近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