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 / 2)

……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他來尋找光明!”我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顧城的這詩,換種角度來用時空來考慮,也是非常的恰到其位的。如果黑色的眼睛是思維的A點,那麼黑夜就是A點的反向思維點B,如果把光明看著是波動,那麼A點所產生的思維線群就是光明,用思維的A點,通過反向思維的B點來尋找整個思維線群。如果找得到思維線群,那麼該思維線群必定和光明一樣是包容著這雙黑色的眼睛。也就是說,當思維A點和B點產生的思維線群。這個思維線群因為A和B點波長和頻率是連續混合的,因此是象球體一樣包容著其一條球徑的中心思維A點和B點。而每個人到最後能夠記憶的隻是這個球體的一個球麵。當球麵裏A點越近,他就越記憶的東西越真實,越遠記憶越模糊;這個球麵的球徑應該根據一個人的思維頻率(K)和思維效率(V)有關的。思維的效率越高球麵離球心的越近,思維頻率越高球麵離球心的越遠。球麵離球心的表述,可以直接根據該球麵和真實的相似度來表示,我們把這種相似度稱為思維球麵度(H)。如果我們設定一個思維球麵約束常量為E

那麼我們可以得出這麼一個等式.H=E*V/k

思維效率可以根據對一類事物的記憶進行測試:比如有四組圖形,他們的相似,但是又有不同。第一組,記憶10秒,間隔10秒,回憶所需要的時間,這組的思維效率就是回憶時間/(記憶+間隔);第二組30秒,第三組60秒,第四組120秒;類推。取這個四個值的平均值,作為該人的思維效率。如果該值越高,那麼該人的記憶效率也就越高。

思維頻率,這是個很模糊的概念,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每一個人的思維因為他的大腦的不同,通過大腦機構產生的思維頻率是不同的。要去準確的測定一個人的思維頻率是很難的。但是去評估這個球麵是可以評估的,在進行思維效率的測試中,可以完全評估出,該用戶記憶結果與準確結果的相似度。因此可以計算出一個人的思維頻率的高低,K=(H/V)*E.

因此,我們可以稱一個人的思維頻率是多少個E。據我根據多人測試正常人的思維頻率在8E-13E。通常一個人思維頻率越高,思維效率也會越高。如果思維頻率很高,但是思維效率很低,那麼通常出現的是精神病患者,反之者一般思維效率也會很低,通常就是癡呆症。

……

——以上摘自《思維的時空之旅》。

“哇!我竟然有16E?難道我真的是神仙下凡?”看到《思維的時空之旅》的這一段,我不僅根據他給出的網址給出的幾組圖型,反複測試了幾把。所得結果都在16E左右。

“16E……16E……呼……呼”,測試完,都已經晚上11點了,我倆眼一閉,四肢一挺,就這麼“過去了”——別亂理解,是睡過去了!

“碰!碰!”我眯著眼,大罵道“誰啊!三更半夜的,敲什麼敲?”

還沒告訴大家,本人已經長大,所以在外麵租了間狗窩——名為能夠讀書更近一點,實質就是能夠多點時間看自己想看的亂七八糟的書籍。

“碰!碰!”沒人回答,敲門聲還在繼續。

“誰啊,有病呐?”,我三倆下穿好衣服,用力握握雙拳。可別以為我隻有1.71的個子,可是被姚老師操練的一身功夫,想當年每天30圈,可整整倆個月啊。看看我現在一身肌肉,我可對姚老師“深有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