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四月,安邦彥準備再次圍攻貴陽,王三善見此連忙派遊擊祁繼祖、參將王建中先後在蓮花堡、青岩、八菇阻擊叛軍,小勝數場。

同年五月,烏撒安效良投降,六月,貴州總兵張彥芳率軍在羊耳擊敗叛軍。

同年九月,雲南明軍兵分兩路支援貴州,解除安南之圍,……這個安南不是猴子,別搞錯了。

同年十月,明軍收複普安、新興,打通了貴州上六衛的通道。

王三善於是親率六萬大軍,渡陸廣河、略地300裏,斬首叛軍一萬八千,直搗大方。

水西宣慰使安位,也就是安邦彥的侄子,趕忙放棄棄大方,逃往火灼堡,安邦彥則逃往織金。

王三善率軍在大方駐紮了三個月,終究因為糧草斷絕,不得不率軍撤退,哪知道叛軍見狀緊追不放,就是死命吊著王三善。

最終於,這支糧草斷絕,又麵臨追兵追擊的明軍慘敗收場,貴州巡撫王三善被生擒斬首,明軍將領戰死百餘人。

天啟四年四月,雲貴總督兼貴州巡撫蔡複一派總理魯欽、參將尹伸等人在凱裏、普定先後擊敗叛軍。

同年十一月,安邦彥又帶著三萬大軍攻打普定,蔡複一派魯欽等人在汪家衝、蔣義寨再次大敗叛軍。

天啟五年正月,魯欽率軍返回的時候,遇上了王三善曾經遇到的問題,叛軍死命在後麵吊著,不跟明軍正麵硬拚,隻是一個勁的消耗。

最終,魯欽兵敗自殺,明軍戰死兩千多人,雲貴總督蔡複一也因此被免職。

同年三月,明朝派大臣王瑊為貴州巡撫,實際卻依舊讓蔡複一、巡按監軍傅宗龍主持貴州軍務。

多次大戰,兩方互有勝負,蔡複一等人覺得實在拖不起,於是兩個在各個渡口修建營寨駐兵,就地屯田,準備徹底封鎖水西。

天啟六年三月,安邦彥為了擺脫日益困難的處境,率軍數萬渡江入犯威清、威脅貴陽,結果大敗逃回水西。

這次大敗後,安邦彥老實了兩年時間,兩年內,他休養生息,蓄積力量,再次將兵馬擴充到十萬以上。

崇禎元年六月,眼見奢安之亂遲遲得不到解決,急性子的崇禎朱由檢決定再次起用朱燮元。

朱由檢任朱燮元為兵部尚書,讓他全權總督雲、貴、川、湖、廣數省軍務,同時兼任貴州巡撫,移駐貴竹司,招撫流民,廣開軍墾,恢複經濟,據守險要,多立營壘,充實軍隊。

崇禎二年四月,朱燮元派貴州總兵許成名從永寧出兵收複赤水衛,拉開了跟叛軍主力決戰的序幕。

同年八月,安邦彥分兵守陸廣、鴨池、三岔等軍事要地,同時率軍進攻遵義,自稱四裔大長老,奢崇明稱大梁王,合兵10萬進攻赤水。

朱燮元密令許成名假裝敗逃,將奢、安引誘到永寧一帶,隨後在五峰山、桃紅壩、鵝項嶺,數敗叛軍,斬首數萬級,安邦彥、奢崇明一路敗退。

崇禎二年八月十七日,明軍將領李仕奇率軍在紅土川設伏,成功阻擊到了奢崇明、安邦彥,一舉殺了這倆禍害,由此,奢安主力基本被消滅。

奢、安皆死,當時貴州這地方就剩下安邦彥的侄子安位還在帶人負隅頑抗,朱燮元采取四麵迭攻,漸次蕩滌的作戰方針。

在險要地帶駐兵,將安位四麵包圍,逐步壓縮安位的生存空間,銷毀安位的物資儲備。

經過一百多天的圍剿,明軍斬首叛軍萬餘級,崇禎三年春,安位遣使投降,平叛戰爭到此徹底結束。

奢、安之亂,從天啟元年一直打到崇禎三年,戰爭波及川、黔、雲、桂四省,死傷百姓百萬以上。

戰亂中,四川巡撫徐可求被殺,貴州巡撫王三善被殺,被稱作西南大將之冠的總理魯欽兵敗自刎,貴州總兵也陣亡在貴陽城下。

最後被四川巡撫朱燮元、石柱總兵秦良玉、四川總兵杜文煥等人聯手平定,數年的戰亂,至此終結。

這一場大亂中,明軍一共擊斃叛軍近三萬人,俘虜一萬兩千多人,招降叛軍頭目134名,官軍陣亡2688人,傷194人。

戰爭結束後,明朝貶了水西安氏的官職品秩,削減安氏土地,劃歸州府治理,同時,水西這塊地盤上,明朝要增設驛站,最後,殺貴州巡撫王三善的人,得償命!

這些談好的條件實行沒幾年後,安位死了,還無嗣,朱燮元於是上奏說,不如拆分水西土地,賞賜有功的漢人,讓他們世代鎮守這裏!

朱由檢表示同意!西南因此終於安定下來,並源源不斷的為明朝提供續命物資。

話說,南明永曆小朝廷最應該謝謝朱燮元,假如這位猛人不把奢、安之亂摁死,讓他們持續坐大,那最後等待永曆小朝廷的大概就是清兵和土司兵的兩麵夾擊。

那場景,想想都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