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梁老家鐵嶺被後金攻打時,李如楨坐著看戲,捏著兵馬不去救援,於是他被彈劾了,罪當斬首。

跟李如柏、楊鎬一樣,李如楨也沒被殺,崇禎四年,崇禎皇帝念及李成梁的功勞,特意赦免李如楨,改斬首為充軍。

罷免李如楨,任用李懷信後,熊廷弼又接著上書朱翊鈞,要求召集軍隊十八萬人。

將這些兵馬分布在雲陽、清河、撫順、柴河、三岔兒、鎮江等戰略要地,首尾呼應。

遇到小規模戰事就各自拒敵防守,敵人大規模入侵就互相接應、援助。

另外再挑選精兵悍將組織遊擊出戰,攻擊敵人的零散兵馬,擾亂他們的耕種、放牧,輪番出擊,讓敵人疲於奔命,最後瞅準機會進兵剿敵。

沒啥意外,朱翊鈞還是照準了,對於一個重視邊防的皇帝來說,邊關戰事隻要有理他是挺支持的……除了張居正的人,比如戚繼光。

熊廷弼剛到遼地時,令僉事韓原善安撫沈陽,韓原善害怕後金軍隊,不肯去。

不去就不去吧,熊廷弼又安排僉事閻鳴泰去,閻鳴泰走到虎皮驛後,大哭著跑了回來……

熊廷弼:……特麼……這都是些什麼隊友?

無奈,熊廷弼親自出發,從虎皮驛抵達沈陽,又冒雪夜往撫順。

總兵賀世賢勸他,說撫順距離後金地盤太近,恐有不測,熊廷弼表示冰雪滿地的,敵人哪會想到我會來呢?

熊廷弼一行打起鼓、奏著樂,大搖大擺的進了撫順城。

兵災之後,撫順方圓幾百裏內不見人影,熊廷弼祭祀了戰死的將士後,大哭一場。

接著在奉集顯示了一番軍威,察看了當地的地理形勢,然後返回,一路上招集流民,修整防守戰具,分派兵馬駐紮,讓當地軍民的心重新穩定下來。

熊廷弼身高七尺,膽子很大,通曉軍事,武藝出眾,能左右開弓,前期當遼地巡按時就主張防守,到這時更為堅決的主張拒敵守城。

可惜,這人脾氣太過火爆,經常罵人……罵得還賊難聽,因此遼東那些武將、官員跟他很合不來。

泰昌元年八月,朱翊鈞剛死,努爾哈赤就率軍進攻蒲河。

明軍散亡七百多人,但明軍將領賀世賢等人也有不少斬獲,拉平不敢說,至少敗得不是很慘。

邊關無事,朝堂卻有事,朝堂上,給事中姚宗文搖唇鼓舌,大肆詆毀邊關將士,政治影響了軍事。

姚宗文初任戶科給事中,因守喪離職回鄉,回朝後想入補做官,但吏部幾次申請朱常洛都沒得到批準。

姚宗文非常擔心,於是假借自己招來了西部百姓的名義,托朝中大臣推薦自己,薦章上了幾次,還是不得任用。

姚宗文沒法了,就寫信求熊廷弼,讓他幫自己求一個官,畢竟誰都知道他熊廷弼深受皇帝信任,雖說信任他的皇帝已經沒了,但此時熊廷弼依舊是高官不是,求個情很難嗎?

熊廷弼:……等下,這故事有點熟啊?什麼武植武大郎,不幫你是不是要給我老婆造黃謠?

故事發展一如武植,熊廷弼沒幫姚宗文,於是這貨懷恨在心。

這貨化仇恨為力量,一路巴結,複職於吏科,申請到遼東檢閱兵馬……專門來幫熊廷弼挑刺。

坑貨有一個就夠了,但熊廷弼卻一次性遇上兩個,另外一個貨叫劉國縉,遼東人,原為禦史,在三年一次的考績中被貶職。

遼東戰起,朝廷決定用遼人,於是他做了兵部主事,參與軍務。

劉國縉主張召募遼人為兵,按他的辦法召募了一萬七千多人,後來有一半逃了,熊廷弼於是參了他一本。

劉國縉由此也對熊廷弼產生了怨恨,過去熊廷弼當禦史的時候,與劉國縉、姚宗文一起負責進言,相互之間,意氣相得,共同以排斥東林、攻擊道學為職事。

現在熊廷弼升官了,不念舊情了,兩人非常失望,也非常怨恨,於是兩人聯合,一起詆毀熊廷弼。

這波該怎麼說呢?官場果然不好混啊,熊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