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又下詔通知朝鮮、海西女真葉赫部出兵策應。
經過半年多的準備,援軍雖然大部分趕到沈陽地區,但糧餉不足,士卒逃散,將領之間互相不服,簡單說就是問題很大。
萬曆四十七年正月,在明朝調兵遣將的同時,努爾哈赤也沒閑著,帶著兵馬又去找海西女真葉赫部的麻煩了。
聽說明朝派兵到了遼東,他才收兵返回,準備迎戰明朝。
楊鎬這家夥很六,眼見努爾哈赤已經建國,已經公然宣戰,他居然還派人去跟努爾哈赤商量能不能罷兵休戰。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他努爾哈赤伏低做小這麼多年,怎麼可能因為你楊鎬的一句話就放棄?
談不攏,那就隻能打咯!彼時明朝集結了七萬大軍,加上海西女真部、朝鮮兵馬,共計十萬左右。
十萬兵馬,楊鎬直接詐稱四十七萬,以赫圖阿拉為目標,兵分四路,以劉綎、杜鬆、馬林、李如柏為將,分兵進剿努爾哈赤。
劉綎劉大刀自然不必多說,萬曆援朝他參與過,西南抗擊緬甸入侵他參與過,能力是有的,但更多是在勇武上,簡單說,這是個猛將。
杜鬆,江湖人稱杜太師,雖然比不得馬芳馬太師厲害,但也是當時大名鼎鼎的猛將了。
馬林,馬芳馬太師的次子,這個……史書說他好詩文,工書法,是個很有才華的文人,至於軍事能力,不能說沒有,隻能說很差。
李如柏,作為李成梁的兒子,李如鬆的弟弟,如果說他父兄是狼、是虎的話,他大概算是一頭披著狼皮的羊。
就這麼四個人,兩個猛將,兩個……人才,領著七萬大軍還是兵分四路,總帥還是楊鎬,對手是努爾哈赤。
老實說,就這個局麵,他們不該想著要怎麼贏,而是應該想著要怎麼才能保存實力,以圖來日。
至於為什麼明軍會選擇分兵進剿?一句話,用習慣了!
播州之役,李化龍統帥大軍征討楊應龍就是這麼幹的,兵分八路,戰爭一開始就讓楊應龍滅了一路。
也就是李化龍後麵打贏了,不然史書評價大概跟楊鎬差不多。
至於為什麼前麵吃了大虧現在還這麼幹,那是因為明朝這時候真心沒有一個能統帥全局的帥才。
別說跟徐達、藍玉、張輔這些帥才比,就是像俞大猷、戚繼光、李成梁這些很能打的將才當時都有不起一個。
明末真正堪稱帥才的,大概也就李定國、多爾袞了,至於其他的……
不管是明朝的盧象升、孫傳庭,清朝的多鐸、尼堪,李自成手下的劉宗敏、李來亨,張獻忠手下的孫可望、劉文秀等等,但沒有掌控全局的能力。
似乎從明中後期開始,一直到清末,能指揮大規模軍團作戰的名帥就已經沒了,有的隻能算是名將。
扯遠了,說回戰爭,萬曆四十七年這場明、後金首次大戰,史稱薩爾滸之戰,戰爭結果是明敗後金勝。
麵對明軍的兵分四路進剿,努爾哈赤卻是選擇集中兵力,先破其中一路軍隊。
也就是通過統合謀算,將自己原本處於弱勢的兵力,在局部戰爭中表現中優勢來,從而達到以多打少的效果。
努爾哈赤首先盯上的是杜鬆率領的西路軍,也沒別的原因,純粹是因為杜鬆的行軍速度太快,其他幾路還在路上呢,他已經早早趕到薩爾滸了。
到那之後也不率軍修建防禦,而是再次分兵,本身也就接近兩萬的兵馬,又分成兩部。
一部駐守薩爾滸,一部分由他親自帶著進攻吉林崖,孤軍深入這個詞,在這裏得到了實際表現。
努爾哈赤聞報喜不自勝,一邊派人增援吉林崖,一邊帶著四萬五千八旗兵進攻薩爾滸駐守的明軍。
主將不在,兵力又少,很輕易就被努爾哈赤吃掉了,緊接著,努爾哈赤率軍援救吉林崖,配合吉林崖守軍,吃掉了杜鬆率領的一萬明軍,杜鬆本人也陣亡當場。
滅掉明軍西路兵後,努爾哈赤率軍北上,前往尚間崖迎擊馬林率領的北路軍。
馬林比杜鬆膽子小,但防禦工事卻做得比杜鬆好,按說他應該可以堅持到其他兩路大軍前來救援的。
奈何,馬林頭腦玩不過努爾哈赤,努爾哈赤隻是佯敗一場,他就覺得努爾哈赤不過如此,然後主動離開防禦,率軍出戰……然後就無了。
北路軍無了,馬林自己倒是逃回去了,因為打了敗仗,馬林被貶為開原守將,這家夥好了傷疤忘了疼,守開原時依舊疏忽防備,最後被八旗兵突襲開原,戰死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