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遠了,說回正題,為什麼八股文會和朱元璋扯上關係呢?因為它確實出現在明朝,但卻不是洪武年間,而是成化年間,準確來說是在成化年間被確立為科舉考試規範模板。
而究其根源,往上,四書五經被確立為科舉考試題庫,是在南宋宋理宗時期,理宗的理字怎麼來的有印象吧?
南宋滅亡元朝登場,雖然近百年曆史中隻有十六次科舉考試,但奈何大元朝出了個人才,叫王充耕。
這位牛掰啊,自己研究出了八比模板……是的,當時僅僅隻是一個考試答題模板,這個模板的好處有且僅有一個,就是閱卷考官看得很舒心。
於是,王充耕高中進士,入朝為官,當官就當官吧,他還比較喜歡分享。
當有人問及科舉問題時,他就會分享一波自己的八比模板。
各地儒生:臥槽,居然還能這樣?我怎麼沒想到呢?
於是一個個跟著學習,不為別的,就為了考官看了他們的考卷後能心情舒暢,能多一點曝光機會。
參加過考試的人應該知道,整潔的卷麵,規整的答題板塊,優美的字體,在閱卷老師心中可是能增加不少分的。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學習八比模板,越來越多的人靠這個模板考上了秀才、舉人、進士,當上了朝廷命官。
這種好東西在讀書人圈子裏自然傳播極快,久而久之,也就成為了默認模板。
到明朝成化年間,因為王鏊、謝遷、章懋等大臣的提倡,八股文正式定立,並成為規製。
看到這,你會發現,除了南宋宋理宗沾點兒理學外,其他不管是元朝還是明朝的皇帝,通通是隨意的態度,壓根沒人具體去管這事兒。
畢竟,他們隻需要科舉幫忙選拔人才,至於科舉考官更喜歡什麼樣的模板……皇帝吃多了才管你!
那為啥八股文會跟朱元璋扯上關係呢?身體棒唄,還能為啥?
就跟裹腳、殉葬、貞潔牌坊一樣,幹過這缺德事的皇帝多了去了,之所以就朱元璋在挨罵……因為他知名度高,他流量高,他扛得起這口黑鍋。
就像是明清之爭,為什麼網絡上這麼多人下場參戰,介紹明清兩朝各種奇奇怪怪的曆史?因為他流量高啊?有錢不賺,你當大家傻嗎?
至於黑不黑的……死了幾百年的人,誰管他,他朱元璋難道還能爬起來把黑子剝皮實草?扯淡不是!
說朱元璋定下八股文,但知不知道洪武31年間,科舉考試攏共隻有六次,分別是:
洪武四年第一場;
洪武五年第二場;
洪武十八年第三場;
洪武二十四年第四場;
洪武二十七年第五場;
洪武三十年第六場……然後洪武年科舉結束了!
另外,著名的南北榜案就發生於洪武三十年這第六場科舉考試中,跟影視劇中不同,南北榜不是馬皇後幫朱元璋想的,因為洪武三十年的時候,馬皇後已經去世十五年了。
話說,除了南北榜外,其實還有一個中榜,這個榜是給雲南、貴州、四川、廣西的儒生準備的,名額非常有限。
比如一次科舉取一百個進士,南邊占45個名額,北邊占45個名額,合90個名額,剩下的10才是中榜學子的。
(題外話:別怪西南卷,實在是資源太少人太多,不爭不搶容易餓死!( •̥́ ˍ •̀ू ))
說回正題,為什麼洪武五年後,朱元璋會停止科舉13年,直到洪武十八年才開第三次科舉?
因為啥呢?因為兩次科舉考試中榜的人並不能讓朱元璋感到滿意。
這就跟一個上市公司老總,經曆了半輩子商戰的大佬,看待剛剛踏出校門的學生一樣:
他實在無法理解,那清澈至極的目光!
另外,分享一個偏門的知識,明朝洪武初年,有一個秀才叫曾泰……不是神探狄仁傑中那個啊。
這個曾泰為什麼出名呢?因為他以一介秀才的身份,一躍成為了明朝戶部尚書,關鍵朱元璋還挺信任他,你說奇怪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