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就到了明朝,朱元璋繼續殉葬,殉葬宮妃的家族被稱為朝天戶是吧?
問題來了,從遼國開始流行的玩意,遼、金、元大家覺得正常,明朝卻一致被罵,什麼原因?因為他是漢人王朝。
咋滴?對遼、金、元等其他民族的要求這麼低,隻要像個人就好,對明朝的要求就必須高,要做個“好人”?
再說裹腳,許多史料,以及個人著作,比如宋朝車若水的腳氣集,蘇軾、辛棄疾為小腳女人寫的詩詞,都證明了從宋朝開始,裹腳這東西就有了。
元朝入中原,蒙古人確實不裹腳,但他並不反對,甚至鼓勵漢人女子裹腳啊!
明朝一樣,他同樣是鼓勵女子裹腳,清朝一樣,滿族女人不裹腳,但不反對漢人裹腳。
問題來了?裹腳起源在宋,發展在元明,巔峰在清,宋元清都沒被罵,明朝被罵了!啥原因?
是覺得宋朝有這操作很正常,還是對元清的標準放得很低,合著隻把明朝當正常人,其他那仨都要關愛?
貞潔牌坊亦然,還有句著名的話,叫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這是宋朝理學大家二程的名言,本意是讓士大夫守住氣節,不要當軟骨蟲。
結果怎麼滴?金國南下造成靖康恥,一大批士大夫精英為了苟活,毫不猶豫的拋棄了尊嚴。
金兀術搜山檢海捉趙構,憑什麼速度這麼快,把趙構嚇得當起了海上飛人?
因為那些投降的士大夫在為他提供地圖,提供精確路線啊,咋滴?明朝就記得水太涼和反成仇。
宋朝的金人外公被人遺忘了?
到元朝更牛,忽必烈是什麼?儒家大宗師,士大夫給的稱呼。
以致於元亡的時候,一大批士大夫精英要給元朝守節,守住他們的忠義。
孔府衍聖公更是絲毫看不起泥腿子朱重八,但是呢,刀子一亮,他不是又乖乖往應天府跑了?
明亡清興,孔府衍聖公生動形象的演示了什麼叫做牆頭草,闖來迎闖,清來降清,剃發易服,頭皮甚癢,屬於是孔子看了都得掩麵痛苦的行為。
說回正題,部分士大夫是這個德行,自然得把不利於自己的話改一下。
士大夫:先賢的話豈是如此不便之物?
於是怎麼著?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瞬間變成形容女人貞潔的話,改嫁不行了,得守活寡,被人看到身子,那不行,得沉塘、浸豬籠。
“自願”守節的女性,那不得了,朝廷得專門撥款給你建一座貞潔牌坊,通告地方,表彰你的節烈。
清朝時達到巔峰的貞潔牌坊有多少,上百萬座,這麼多貞潔牌坊死了多少女性,算不過來,也不敢算……容易氣瘋。
關鍵改變先賢話語,士大夫也有話說。
誰叫大宋有靖康之恥呢?那開封城中一車車被拉著往金營跑的女性、那論多少錢一個的趙宋皇族女性,那可全是扇在大宋臉上的耳光。
我們士大夫可是好人啊!雖然我們沒能力打回去,雖然我們沒能力報仇,但是我們可以用筆淡化這個傷疤啊。
於是,從南宋開始,貞潔牌坊開始大力發展,女性可以死,但不能被玷汙,雖然是肉食者們沒用,但是你們得找找自己的原因。
為什麼這麼多年還是這麼柔弱,為什麼麵對暴行沒有反抗?為什麼遭受暴行後沒有去死?
多找找自己原因好吧!
那怎麼滴,百姓又不識字,當官的怎麼教,他們怎麼幹唄,女性少有讀書、習字的,人少力量小,也是沒法反抗。
士大夫內部也有反抗的,比如宋朝的車若水、明朝的李贄、清朝的袁枚,他們反抗對女性的壓迫,反對裹腳、反對貞潔牌坊,但抵什麼用?
人微言輕,當政者不注重,民間也沒那個意識,他們在那喊著、鬧著,倒像是無理取鬧一樣。
說回正題,無論是殉葬、裹腳,還是貞潔牌坊,那都是經過無數年的發展,最終形成的一種社會風氣,皇帝在其中,也就是個推動者。
問題來了,從遼、金、宋到元,到明,到清,這麼多推動者沒人罵,隻有朱元璋在挨罵,為啥?是因為他比較能扛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