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前文!
開元之初,李隆基任用姚崇為相,撥亂反正,肅清朝堂不正之風,同時大肆捕殺蝗蟲,賑濟百姓。
但當朝政一新,大唐這個巨無霸機器重回正軌後,李隆基便毫不遲疑的罷免了姚崇。
誠然,姚崇有才,也有大魄力,但這人,有才的同時私心也很重,打擊政敵,收受賄賂,結黨營私,那是樣樣不落。
國家有難處的時候,李隆基能夠忍受,但當沉珂盡去時,就是姚崇倒台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李隆基的施政方針變了!
他要的是以法治國,顯然,私心很重的姚崇並不合適,於是,開元另一賢相宋璟上場拜相。
姚崇、宋璟,房玄齡、杜如晦合稱唐朝四大賢相,房謀杜斷、蝗蟲克星且不說,宋璟之所以能與三人齊名,有才是第一位。
除了有才,宋璟更為李隆基所看重的一點就是這人耿直,極講原則,該他的他絕不推辭,不該他的,半點不沾。
幹幹淨淨的來,清清白白的走,這就是宋大人的人生信條,且一生堅守。
但宋璟也有毛病,過於守舊,不願變通,沒有姚崇的大魄力,於是,宋璟也下台了!
取而代之的是文武兼備的張說,顯然,經過多年治理,大唐這具戰爭機器已經恢複戰力,張說的上台也標誌的武功赫赫的大唐再次歸來。
當然,打仗這事講的是一個後勤保障,國力充沛,不可能今天說打,明天就騎著馬提著刀找人幹架去了!
那不是打仗,那是傻子,具體可參照反麵教材朱祁鎮,一戰贏了個大明戰神的稱號。
朱祁鎮:???不是,有我什麼事?
乾隆:你說呢?大明戰神!
朱祁鎮:……
李隆基不是傻子,起碼現階段不傻,於是,他任用張說改革兵製,同時大力養馬、屯田,為開疆拓土做準備。
別的不說,李隆基這看人的眼光是真的好,盛唐名將如王忠嗣、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甚至於造反的安祿山等人,哪個不是邊塞殺神,聲威赫赫?
可惜,最後兩王四個二硬是打成四帶二,腦殼發昏到這個地步,除了玄宗,也是沒誰了!
言歸正傳!
一切準備就緒後,李隆基開始了開疆拓土的步伐,於是,營州收複,絲綢之路再次打通,大唐的聲威再次響徹西域。
之後就更厲害了,王忠嗣,玉川之戰,率三百精騎星夜突襲吐蕃大軍,殺敵數千,打得吐蕃讚普狼狽而逃。
桑幹河之戰,三戰三捷,打得契丹、奚族聯軍全軍覆沒,回軍的時候閑得無聊又活擒了突厥可汗,巔峰時刻身兼四鎮節度使,比安祿山權力還大。
高仙芝,號稱山地之王,帶著唐軍翻越帕米爾高原,跑去中亞幹架,專治中亞各種不服。
其餘如李嗣業、封常清、哥舒翰等人,那都不用細講,因為他們之所以能在那個時期留名,沒別的,就是能打。
那個時期,大唐就是世界中心,周圍鄰居沒一個敢吱聲的,為啥?因為敢嗶嗶的都讓大唐男子天團削了。
打個一兩次,這鄰居可能不服氣,但多削幾次後,你會發現,這鄰居是真乖,比如突厥、奚族、契丹……!
文有姚宋稱賢相,武有王高治不服,李隆基的開元盛世,至此徹底到達頂峰,於是,他墮落了!
王維說: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杜甫言: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這盛世來得快速,去的也迅捷,縱橫無敵的臨淄王,眼見山河一片繁榮昌盛後便告別了大唐,留下的隻是貪圖享樂,毫無雄心壯誌的唐明皇。
公元373年,李隆基受武惠妃讒言挑撥,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並殺害,一日殺三子就是這麼來的。
這事兒吧……亂,是真他喵的亂,首先,武惠妃之所以讒言挑撥李隆基,並最終促使李隆基一日殺三子的根本原因就是武惠妃想讓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當太子。
但她萬萬沒想到的是,李隆基殺了三子後,她反倒被嚇到了,並於同年病逝。
在她死後,李隆基因為思念成疾,或者說老樹開花,居然把目光瞄向了她的兒媳楊玉環,於是,太真道人橫空出世,嗯,千古醜聞也就這麼來了。
整個過程簡直亂得不能再亂,且除了太子李瑛外,就屬壽王李瑁最虧,老娘、老婆都賠了,關鍵還沒當上太子,簡直……
慘!慘!慘!
最讓人莫名其妙的就是,明明是一個扒灰醜聞,公公強占俏兒媳,怎麼傳著傳著就成了愛情了?
愛情兩個字啥時候變這麼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