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發兵?劉屈氂腦筋一轉,目前情況是當兒子的想造他老子的反,當老子的想發兵平了兒子,但是,關鍵他倆是父子啊,萬一鬧到最後又和好了呢?我不成替罪羊了?
想了想這可怕的後果後,劉屈氂果斷慫了,決定還是磨洋工比較好,一切留待時間去解決吧。
對此,劉徹非常不滿,特意給劉屈氂下了道詔書,讓他拿著詔書,帶著兵馬平叛,出了事,皇帝給他擔著。
由此,劉屈氂終於出兵了(不敢不出兵啊!)至於皇帝擔責任……嗬嗬,聽聽就好,誰信誰是傻子。
長安城前,兩軍相遇,當劉屈氂拿出皇帝詔書時,劉據方了,此時此刻,他和扶蘇麵對趙高的偽詔的心情一樣,無從分辨,不知真假。
至於說奉詔……扶蘇已經證明,奉詔就是踏步黃泉,死得夠夠的,劉據願意當孝子,但不想當傻子,所以,他沒奉詔。
他召集百官,言明皇帝困居甘泉宮,不知如今是個什麼情形,或有奸臣作亂,假傳詔書。
但很快,打臉來了,劉徹親自返回長安,掌控兵權,同時調集三輔兵馬歸於劉屈氂麾下。
劉據見狀不妙,遂假傳聖旨釋放囚徒,同時遣人持符節前往征調長水、宣曲兩地的胡人騎兵。
隻能說不愧是父子,劉徹同時也想到了這兩地的胡人騎兵,且他派去的人還將劉據派去的人抓了,成功獲得胡人騎兵助力。
此後,劉據前往北軍軍營,召任安出兵,但這人很苟,聽了詔令後立刻龜縮軍營,拒不出兵。
沒轍,劉據將長安城中百姓臨時武裝起來,發兵與劉屈氂會戰,這一戰,打了五天,死傷數萬人,鮮血染紅了街市。
因民間盛傳太子謀反的原因,劉據一邊是越打越少,劉屈氂那邊則是不斷增兵,越打越多,因此,劉據迅速兵敗,出逃長安。
應該說他運氣不錯,出逃的城門是覆盎門,守門將叫田仁,是他老舅衛青的舍人,跟衛青打過匈奴,基於此,這位沒怎麼為難劉據,讓他成功逃出。
劉據逃走後,田仁因為私放太子出城,險些被劉屈氂斬殺,幸得禦史大夫—暴勝之阻止,但也因此,暴勝之被劉徹問責,惶恐自殺。
此外,任安因懷二心,與田仁一同被處以腰斬之刑,太子少傅石德,太子門客張光被抓。
劉據的一眾門客,曾經出入宮門的一律處死,凡是跟隨起兵的,一律按謀反罪滅族。
官吏和士兵有趁亂搶劫的,全部流放敦煌。
同時,皇後衛子夫因為無法解釋自己幫太子起兵的行為,以死明誌,自縊而亡。
太子妃史良娣、太子長子劉進、太子兒媳王翁須等人全部在長安遇害。
劉據向東逃到湖縣,隱藏在泉鳩裏的一戶人家,靠這戶人家織賣草鞋來奉養。
可能是過不慣“苦日子”劉據打聽到一位富有的舊相識也在湖縣,便派人去找他,結果消息走漏,被地方官吏圍捕。
做了31年太子的劉據顯然不想被奸臣抓住,受到折辱,最後以三尺白綾結束了人生。
跟他一起出逃的兩位皇孫同時遇害,這戶人家也因為跟官吏格鬥被殺。
一連串的殺戮讓群臣憂心懼怕,不知如何是好,關鍵時刻,令孤茂,不是令狐啊,是令孤!
這人給劉徹獻上《訟太子冤書》為劉據辯護,表明一切的禍亂起因在一眾小人,而不是太子,做父親的不該懷疑親兒子才是。
隨後,看守太廟的小郎官田千秋也上書為劉據鳴冤,經過兩人的提醒,劉徹豁然醒悟。
可惜,一切都太晚了,巫蠱一案,皇後、太子、權貴、百姓、兵卒死傷無盡,冤屈確實能平反,但死去的人可不會再活過來。
無盡的悔意充斥胸膛,新一輪的殺戮隨即開始。
江充已死,劉徹憤而夷滅江充三族,又效仿劉據燒死巫師的方法,把蘇文活活燒死在橫橋之上。
平叛時功勞最大的莽通被處死,在泉鳩裏對劉據兵刃相加的人,最初被任命為北地太守,後來被族滅。
因為平叛而獲封侯爵的商丘成自殺、張富昌被賊人殺、李壽被劉徹下令誅殺,誣陷劉據的李廣利、劉屈氂被滅族。
殺戮到此終於停止,但劉據,回不來咯!
劉徹憐惜劉據無辜遭害,特意下令修建思子宮以寄哀思,又在湖縣修建了一座歸來望思之台,期望劉據的魂魄能夠歸來。
就像對待一個受了委屈,而跟父親置氣的孩子一樣,劉徹希望等他氣消之後,還能回來!
怎麼說呢?劉據的悲劇應該說有多方麵的原因,比如劉徹晚年的昏庸、劉徹晚年的昏庸、劉徹晚年的昏庸……㊣ωWW.メ伍2⓪メS.С○м҈
麻蛋,漢武晚年但凡正常一些,比如學學他老祖宗劉邦,不信鬼神之說,不信長生之法,這悲劇真沒啥發生的可能。
劉據又不是趙何,還能像對趙武靈王一樣對漢武帝嗎?
。您提供大神長平冀大風的視頻通古代:開局盤點十大賢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