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那個院子,兩層小洋樓。
何雨柱下了車,就被秘書帶到了廚房,畢竟來過一次了,他也不陌生。
“何師傅,食材都已經準備好了,您先忙著,有什麼需要,過來找我就行!”
“行行,您去忙吧!”
秘書走後,何雨柱開始清點食材。
燕窩,魚翅,鮑魚,大蝦,雞鴨火腿等等,雖說置辦的不齊,但也很是可以了,想要更全呼的,你就隻能去國賓館,不過那裏的門檻高,一般人想進也進不去。
譚家菜的做法繁瑣,主要以燒、燉、煨、烤、蒸為主,講究燒高湯,用老火來烹飪海八珍,不過今天這八珍卻少了兩樣東西,海參和幹貝。
如今的條件,想要做出一套完整的譚家菜是不可能了。
何雨柱來到這個世界,頭一次做譚家菜,後世他也沒吃過正宗的譚家菜,都是路邊的野路子。
食材難求,何雨柱心有些癢癢,跑到外麵抽根煙,提提神,然後回來,就開始著手處理了。
開火封,上蒸鍋,先來燒高湯,譚家菜吊湯要用整雞整鴨幹貝火腿下料,今天沒有幹貝,何雨柱隻能用大蝦代替,取其鮮味。
正宗的譚家菜要熬一鍋湯,大概需要一兩天的功夫,但現在時間緊迫,所以隻能加點火候了。
弄完一方,已經快十點了,這時何雨柱聽到院子裏進來了一群人,有說有笑的,有大領導的聲音特響亮,似乎遇到了什麼高興事,全程都在大笑。
想起走之前廠長的交代,何雨柱也就老老實實的呆在廚房裏,重菜已經上鍋燉了,大概齊要一兩個小時,總不能閑著沒事幹吧?
所以他閑人不閑,正好回憶回憶譚家菜的曆史,加深點印象。
有詩雲,
玉生儷體荔村詩,
最後譚三擅小詞。
家有萬金懶收拾,
但付食譜在京師!
譚家菜是由清末官僚譚宗浚的家人所創立的。
在同治時期,一個廣東南海縣人,名叫譚宗浚,在殿試中以優異的成績幹到了榜眼,後進到京都府的翰林院為官。
住在西四羊肉胡同,後來督學四川,再後來又遷任江南鄉試的副考官。
他的一生酷愛珍饈美味,還特別好客,經常在家中作席酬友,並親自下廚炮龍蒸鳳,這也是曆史上唯一由翰林人士,所創造的“菜”,從此而聞名。
後來他和兒子譚瑑青,以重金聘請到了京師的名廚,和他們交流,並學習了高超的烹飪技術,將廣粵菜係和京都菜係相結合,而自成一派。
後來朝廷覆滅,譚家衰敗,但他們在做菜方麵,卻從當初的家庭小宴,發展到了上流社會,名聲大噪。
譚家菜的口味,鹹甜適中,南人北人都能接受。
大家都知道,在餐飲界當中,有一個說法叫,南甜北鹹!說的就是南方人愛吃甜食,而北方人喜歡鹹。
譚家菜就很好的融合了這些因素,在烹飪的時候,往往是糖鹽各半,以甜提鮮,以鹹提香,這樣做的出來的菜肴,不但味道均衡,又鮮美可口,所以無論南方人還是北方人,都喜歡吃。
譚家菜在口味上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講究原汁原味。
吃雞就要品雞味,吃魚就要嚐魚鮮!
而絕不能用其他的味道,來幹擾食材的本來味道,而且在燜製的過程中,絕不能續湯或兌汁兒,否則的話,這道菜就算不上是原汁原味了。
也正因為這些獨到的特點,讓一些老饕們,趨之若鶩,心馳神往。
譚家菜發展到今天,也有近一百多年的曆史了,現在更是被周總青睞,把它納入到了國宴之列,提到了京都大飯店的第七層,可見它的地位不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