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23.謀篡位(1 / 2)

蜀王不肯進京,伐蜀之戰提前拉開。

天子詔告天下蜀王意圖謀反,梁守謙很配合地囚禁了常懷德,隨即太皇太後王氏,皇太後蕭氏相繼暴亡,世人皆言是李忱勾結梁守謙所殺。

占據了道義上的製高點後,李熙出兵兩萬,出劍閣南下攻蜀。梁守謙號稱有十萬大軍,但他的底牌李熙一清二楚,兩萬兵伐蜀足夠。

陳弘誌自江陵赴洛陽請罪,李熙安撫道:“梁守謙一夥布局深遠,早在十幾年前就已開始,那時你還在嶺南監軍,與你無幹。”因為查訪真假李統案,李熙探知了內訪司裏一些不為人知的隱秘。內訪司全稱內尋訪司,於元和十四年六月正式成立,此前內宮裏已經有了一個類似的組織,沒有名字,隻聽命於天子一人。

元和末,穆宗皇帝奏請設立內訪司,這個組織被拆分開來,主幹歸入內訪司,餘部據說是被解散了,但實際上卻轉為另一個神秘組織,勢力雖不及內訪司強大,卻更加神秘難測,穆宗初承大統時這個組織尚掌握在天子手中,作為牽製內訪司的力量存在。穆宗伐河北失敗後,皇權被嚴重削弱,這個組織被時任左神策中尉梁守謙控製,彼時梁守謙為內訪司的內訪使,地位很高卻無實權,這個組織便被他改造為監視內訪司的機構。其組織內的許多要員滲透進內判司,出任重要職位,借內判司而控禦內訪司。

及至劉晃作亂,梁守謙挾持蜀王南奔,這個神秘組織主幹遷往成都,但在內訪司內的勢力仍舊很大。王守澄後死於李熙策劃的宮變,內判司骨幹遭到血洗,此後控製內判司的都是李熙的親信,來自柳條營和鬱秀成一係。

在失去對內訪司的控製後,梁守謙轉而培養自己的勢力,這個組織成長很快,占據蜀地為根基,向黔州、嶺南、荊南乃至大宋境內滲透,某些地方已經能與內訪司並駕齊驅。雙方爭鬥十分激烈。他們策劃的最成功的一個案例就是利用陳弘誌把李統送入長安,並成功欺瞞了李熙,而使其成為大唐的天子。

陳弘誌頭發已經全白,身體也很不好,李熙沒有追究他的責任,他的心裏卻並不好受,常在河邊走怎能不濕鞋,話雖如此被人愚弄的感覺還是讓人痛徹心扉。

或是為了補償,陳弘誌說起了一些內訪司內不為人知的往事。

“內訪司設局一向著眼深遠,許多局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布好,譬如王妃這個局,想必大王也是在很久之後才發覺的,當日天子在太極宮宴請西征歸來的有功將士,開辦散花福,那些舞姬九成九都是內訪司的探子,自然啦那個時候內訪司還不叫內訪司,但幹的事都是一樣的,王承元為何肯乖乖的把成德獻給朝廷,跟王儉身邊的那個烏斯蘭有很大關係,她的本事並不在王妃之下。大王或許不知,剛剛病逝的神山夫人其實也是內訪司的人,當年劉默彤偷梁換柱用大王替換楊讚,她是知道的,可她不說,與大王這麼多年,恩愛如何?這正是她的過人之處,她父親沐錚並非生父,兄弟沐笙也非血親。楊讚的父親楊隆是河北叛將,他的真實身份其實的內訪司駐恒州的左判官,恒州就是今天的鎮州,恒州的左判官管著整個河北,地位崇重,後因他跟河北驕鎮有瓜葛而被免職回京,封為靖邊侯,天子沒有殺他,卻再不信任他,內訪司受命派人暗中監視,劉默彤就是其中之一,楊隆雖死在內訪司的勢力仍然很大,劉默彤把事情鬧砸了,擔心自己難逃一劫,這才請大王來替代楊讚。大王或還記得戚氏這個人,她正是發覺了您的身份才被滅的口,反觀神山夫人就聰明的多,她明知大王您是替身,卻一直沒有點破,最後還得了善終。”

李熙苦笑道:“可恨她瞞了我一輩子,這個人的心機真是不可測度。”陳弘誌道:“這或者正是大王獨寵她的原因吧。”

李熙假冒楊讚身份的事對陳弘誌這樣的內訪司高層來說早已不是什麼秘密,至於崔鶯鶯是內訪司眼線一節,李熙早在江南時就已經覺察到了,待他躋身內訪司高層後更是知道的一清二楚,自那時起崔鶯鶯便不再得寵。至於沐雅馨,李熙心裏絲毫沒有恨意,陳弘誌說的對,她和自己正是同一路人呐。

“人說高處不勝寒,站的太高,看的太清,你會忽然發覺人生其實不過是一場戲,十分的無趣。”李熙的這番感慨,陳弘誌心有戚戚。

回京後,陳弘誌不願意出任任何職務,在城外無量觀出家修道,半年後無疾而終。

伐蜀的主帥是李寰,副帥盧士枚、馬鬱,黃權以參軍身份隨行南下,他帶著李熙的赦免令,隻要梁守謙的麾下肯歸降,不論以前犯過什麼罪,一律赦免,排資曆,論能力,給予重用。梁守謙拚湊起來的十萬大軍完全不是盧士枚的敵手,伐蜀之戰進展順利。會昌五年秋冬之交,成都城破,蜀王死於亂軍中,梁守謙被擒,當夜暴死於監獄。蜀地平,李熙以李寰為東西兩川、山南安撫使,盧士枚為西川節度使,馬鬱為東川節度使,宋叔夜調任山南西道節度使,桂仲武調任金商都防禦使。詔常懷德進京,拜禮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