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曆史,上下五千年,這麼說,曆史上流傳下來很多東西,尤其大家都知道中國是以文化著稱的國家,而曆史上的文人墨客,名家太多太多,著作太多太多。
所以,應該說無論是考古,還是流傳下來的版本,很多人,大多數人不自覺地是以這些文人墨客,名家,大家的著作,評論等作為曆史參考文獻,對吧?
我不能說不對。
我更加不能說對。
為什麼?
當然了,這裏,我主要指的是曆史上的皇帝的評論,皇帝統治的評論,無論是朝廷的,還是有關後宮的,還有就是大家津津樂道的忠臣奸臣的對立,一邊是忠臣保家衛國【又主要以武將為主,文臣為輔的忠臣】,一邊是貪官,惡酷吏,大奸臣【還包括太監黨】等等的故事。然後就是奸臣大多給皇帝進讒言,陷害忠良,吧啦吧啦一堆故事,對吧?
甚至,皇帝殺忠臣,忠臣還要拚死護衛皇帝的江山等等。
比如,著名的嶽飛,嶽家軍;比如楊家將;比如隋唐演義裏的瓦崗軍。
等等,等等吧。
其實啊,我前麵就提過,真實曆史裏,真正被記錄下來的當時某一個事件,尤其我特別強調,涉及帝王統治下的處置臣子,殺害等,未必會記錄。
即使有,或許是作為秘檔。
也就是類似司馬遷《史記》裏提一筆,某某臣子死了,卒於什麼力,什麼年號,陰曆幾月幾號等等。
除非是官員,忠臣真觸犯了律法【而不是莫須有】,那會詳細記錄。
因此,有關曆史上的忠臣,奸臣以及和帝王之間的事件,多數是傳說。或者是在這個朝代過去後,才有人,怎麼樣,編寫了一個故事。又以小說,演義等為主要素材。
因為除了升官,貶官,殺,誅滅一個臣子,說白了都是影響到統治的。
怎麼可能,那麼大張旗鼓,然後午門抄斬,或者驚天地泣鬼神那種情節?
這些是當時,沒有人,沒有多少人會知道。
一般都要過好幾個帝王,甚至後朝代,才有人敢這麼說,這麼寫。
而這,通常,又等於沒有實錘證據的。
這可以說是曆史的一個特點,是有關忠臣,文人墨客,曆史名家【通常來說,歸納為好人一類的臣子】。貌似都是受了天大的冤枉,死了太不值得,太可惜。是忠烈,值得後人敬仰等等。
不能叫不對,從情感上來說,叫人惋惜,肅穆。
可是,作為曆史,又不得不認真思考,考究,是不是曆史真是如此?
可以這麼說,很難下結論。
要不然,作為曆史,應該清清楚楚,每一樁每一件,每一個曆史人物,都應該有公論,統一的標準答案。
事實,卻是,沒有絕對的統一的標準答案。
就在於,隻有大量的旁證,而沒有作為同時期,真正的記載,無證等等。
這就是作為上下五千年曆史的一個特點,作為廣為流傳的忠臣,奸臣,以及為帝王賣命,拚命,最後卻沒有落得好下場的傳說,對吧?忠臣,下場都很慘。相信,不止我一個人,應該說絕大部分的人,或者不明真相的人,聽了太多太多的小說,演義,戲曲等等,或者這個人,那個人嘴巴裏說的忠臣的故事。因為應該都有這麼一個印象,忠臣下場不好,被奸臣所害,還被帝王給殺了,淩遲是一個非常,經常聽到的詞語。或者一門忠烈,都為了帝王,江山社稷獻出生命,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