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房四寶(1 / 2)

“行了,咱們接著逛吧,還要給你爺爺買禮物呢。對了,你到底想買什麼送給你爺爺。”

“我也沒想好買什麼,本來想在這逛逛看有什麼可以買的。我想想看,對了我爺爺比較喜歡寫毛筆字,要不我買些文房四寶吧,我想爺爺應該會喜歡的。那我們到琉璃廠看看吧。”

“大姐,我還以為你想好了買什麼才帶我過來幫你選的,搞了老半天你自己都還沒想好買什麼,我暈。”

琉璃廠有許多著名老店,如槐蔭山房、茹古齋、古藝齋、瑞成齋、萃文閣、一得閣、李福壽筆莊等,還有中國最大的古舊書店中國書店,以及西琉璃廠原有的三大書局——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而琉璃廠最著名的老店則是榮寶齋。因此買文房四寶首選就是琉璃廠了,清乾隆時期紀曉嵐就總去琉璃廠買這些東西。

於是兩個人攔了一輛出租車像琉璃廠出發。開車的師傅是一個20多歲的年輕小夥,長得高高壯壯的,笑起來特憨厚。沒想到這個小師傅開起車來那不是一般的快,是典型的飛車黨,開的嗖嗖的,到了目的地,司機一腳急刹,然後問依依她們:沒事吧。其實依依上車後就覺得挺爽,因為難得能碰上開這麼快車的,這時候路上車少,所以並不擔心撞車什麼的。所以依依說:師傅開得不錯,有機會再坐你的車。小師傅就樂嗬嗬的收了錢,把車停在路邊等顧客。

依依和老麥下車後就順著人流走進琉璃廠,琉璃廠大街位於B市和平門外,是B市一條著名的文化街,有著780多年曆史從明朝初期開始就享有“九市精華萃一街”的美譽。這裏經營古玩字畫的店鋪很多,大多數外國人來京旅遊都要到這裏。

清初順治年間,在京城實行“滿漢分城居住”。而琉璃廠恰恰是在外城的西部,當時的漢族官員多數都住在附近,後來全國各地的會館也都建在附近,官員、趕考的舉子也常聚集於此逛書市,使明朝時期紅火的前門、燈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廟書市都逐漸轉移到琉璃廠。各地的書商也紛紛在這裏設攤、建室、出售大量藏書。繁華的市井,便利的條件,形成了“京都雅遊之所”,使琉璃廠逐漸發展成為京城最大的書市,形成了人文薈萃的文化街市,與文化相關的筆墨紙硯,古玩書畫等等,也隨之發展起來。清末,在原琉璃廠廠址上修建了師範學堂,這就是現在的師大附中的前身。在原廠址往南修建了海王村公園,成為了琉璃廠集市的中心,也是後來廠甸最為熱鬧的地方之一。1927年,又建了和平門,修了新華街。從此,琉璃廠文化街分成了如今的東琉璃廠和西琉璃廠。

老麥想了想,決定文房四寶都看看,如果有合適的就買一整套。兩個人商量了一下決定先去榮寶齋看看。

走近榮寶齋,便可以看到愈發光澤、厚重的“榮寶齋”三字金匾。榮寶齋取“以文會友,榮名為寶”之意創立,曆經鬆竹齋、榮寶齋和榮寶齋新記,三百餘年滄桑巨變。榮寶齋的前身“鬆竹齋”始建於1672年,1894年更名榮寶齋,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1950年公私合營,“榮寶齋新記”成立。1952年榮寶齋轉為國營,並以郭沫若書題墨跡“榮寶齋”為標準的商號字樣。榮寶齋雖曆經百年的榮辱興衰,人事更迭,至今這三字金匾仍閃爍著潤澤的榮光,成為民族企業的品牌。

“你好,我們想買點文房四寶,請問你們這有什麼好介紹。”老麥問道。

“好的,我先跟你們簡單的介紹下,“文房四寶”指筆、墨、宣紙、硯。宣紙以徽安市宣州府的最為出名,紙張名目繁多,質地精良,尤以"薛濤箋”名滿天下;硯以粵市的端硯、徽安市she縣的歙硯較為出名,這些硯材堅實、細膩、滋潤、發墨,並具有各種研美的紋理,如端硯有魚腦凍、蕉葉白、冰紋等;毛筆以江浙省湖市的湖筆最為出名,筆頭圓潤,筆毫實用不易壞,落紙易於凝重厚實;墨以徽安市she縣的徽墨最為出名。我每樣拿一些給你們選下,你們先看看,有什麼疑問在問我。”服務員熱情的為依依她們介紹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