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闋專門寫人。頭上戴著亮麗飾物的女子,行走過程中不停地說笑,在她們走後,衣香還在暗中飄散。這些麗人,都非作者意中關切之人,隻見他在百千人群中隻尋找著誰——卻總是蹤影難覓,已經是沒有什麼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邊,分明看見了,是她!沒有錯,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未曾離去!發現那人的一瞬間,是人生精神的凝結和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篆。到結尾,才顯出詞人構思之巧妙:那上闋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闋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群女,原來都隻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而且,倘若無此人,那一切就沒有任何意義與趣味。
評價:
《青玉案•元夕》素有“宋詞第一”的美譽,不僅詞作本身的華麗之外,更是因為詞中蘊含的情感如海浪一般層層湧來,衝擊著讀者的靈魂。而這種情感也正是本詞與趙玖靖康前同樣充滿華麗辭藻的作品的差異之處。
首先從詞的表麵解讀,多認為是趙玖回憶起尚為富貴王爺時的東京往事,在某個上元節的驚豔際遇,同時也寫盡了上元佳節東京的繁華與宋朝仕女的奢華生活。後世文人多認為,僅憑借這一層對景色的白描,便足以立足宋詞一等。
其次,詞中的景象再美,那也隻是存在於記憶中了。聯係到東京現狀,便是以極致的盛景稱托出極致的哀情。流亡三年的宋廷剛剛回到舊都,而原本接近一百五十萬人口的東京僅剩不到二十萬人,也已經數載不見花燈。兩相對比,故事越是難忘,如今國仇家恨的慘痛越是刻骨銘心。
詞意的第三層,下闋表麵寫女子,實際寫君臣。自屈原大夫起,垂恩美人常比君臣之義,這裏暗喻的便是東京留守宗澤。宋廷南逃時,宗澤強撐病體苦守東京,收攏流民安撫義軍,一直上書趙玖希望朝廷早日回歸東京。而當時的趙玖一心逃跑,根本無法體會宗澤的苦心,無法意識到國家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能支撐,反而被康履、黃潛善等佞臣所迷惑。待到趙玖最終醒悟過來誰才是國家幹城時,宗澤卻已經病入膏肓時日無多,正如詞中所描述的那般: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當終於認識到誰對我最重要的人時,斯人卻已經走遠。也就趁勢引出了本詞的第四層意思,即作者的悔恨與歉疚。繼位之初,趙玖曾一度喪失抗金信念。三個月內,李綱罷相,宗澤被遺棄東京,河北防務全麵裁撤,朝廷也準備逃往揚州。雖然趙玖最終轉變思想堅持抗金,但之前的行為早已深深傷害了宗澤與其他抗金軍民的感情。故而此詞也是在向宗澤承認錯誤,並向宗澤立誓此生定要光複兩河。當時素有氣節之稱的萬俟卨也稱讚:“見此詞,便知宗留守會放下過往種種,暢懷而去矣。”而宗澤在臨終前也認同了趙玖的轉變,相信他會成為一個偉大的帝王。
而詞的最後一層意境,則充滿著對未來的希望。“美人”雖然隻出現在了燈火闌珊處,而已經重新振作的趙玖與大宋朝廷還會眼睜睜的看著她走遠嗎?抗金的局勢已經好轉,勝利的希望業已出現,接下來,趙玖將同他的國家一起,朝著使大宋再次偉大的夢想前進。他們的目標一定要實現,他們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青玉案》不僅有著高超的技巧、華麗的文字與豐亨豫大的繁榮,更有著國破家亡的傷痛、有著偉大帝王的自省與成長,有著君臣之間的理解與認同,更有著堅定的信念與希望。短短六十六字的小詞,所蘊含的情感之豐富,內涵之深刻,卻猶如錢塘江潮般層層推進,使人心潮澎湃。故而千百年來一直受人尊捧,最終獲得了“宋詞第一”“天下第一詞”的美譽。
山坡羊•潼關懷古(1)
宋趙玖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2)。望西都,意躊躇。(3)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4)。興,百姓苦;亡,百姓苦(5)。
注釋:
(1)山坡羊:詞牌名,宋世祖精通音律,此為趙玖自創新曲。
(2)峰巒如聚:形容群峰攢集,層巒疊嶂。聚:聚攏;包圍
波濤如怒:形容黃河波濤的洶湧澎湃。怒:指波濤洶湧。
“山河”句:外麵是山,裏麵是河,形容潼關一帶地勢險要。具體指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表裏:即內外。
(3)西都:指長安(今陝西西安)。這是泛指秦漢以來在長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漢建都長安,東漢建都洛陽,因此稱洛陽為東都,長安為西都。
躊躇:猶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處形容思潮起伏,,感慨萬端陷入沉思,表示心裏不平靜。
(4)傷心:令人傷心的事。秦漢經行處:秦都城鹹陽和西漢的都城長安都在陝西省境內潼關的西麵。經行處,經過的地方。指秦漢故都遺址。
(5)興、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創作背景:
建炎三年初夏,趙玖剛剛結束三年的流亡生涯回到舊都不久。零距離體會過民間疾苦的趙玖與公相呂好問討論並批判了宋神宗時的宰相文彥博一句爭議頗大的話“陛下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認為“天子當與百姓治天下”。並在兩日後,委托呂好問將此詞轉贈於時任關西製置胡寅。
解析:
全詞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這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之中,一“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一個“聚”字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第二句寫怒濤洶湧的黃河。一個“怒”字,寫出了黃河波濤的洶湧澎湃。“怒”字還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詩人吊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第三句寫潼關位於群山重重包圍、黃河寒流其間那除隘之處。至此潼關之氣勢雄偉窺見一斑,如此險要之地,乃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了下文的感慨,同時也定下了全篇悲涼的基調。
第二層(四至七句)。“望西都”兩句,描寫了作者西望長安的無限感慨。長安,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漢唐大帝國的國都,曆代有多少勵精圖治的帝皇,曾在此施展過宏圖,建樹過功業;也曾有過多少無道的昏君,在此濫施淫威,虐殺人民,成為曆史的罪人。黎民百姓又曾在長安這塊土地上流過多少血汗!這就是作者“意踟躕”的原因和內容吧!
“傷心秦漢”兩句,描寫了秦漢兩代,都已成為曆史的陳跡。秦皇漢武的無數殿堂樓閣,而今都已灰飛煙滅,化為塵土。曾經盛極一時的秦漢王朝,在人民的怒吼聲中,都已滅亡,猶如“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一樣。這字裏行間寄予了作者多少感慨。
第三層(末四句),總寫作者沉痛的感慨:曆代王朝的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這是作者從曆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一個結論。三層意思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一體。全篇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評價:
《山坡羊•潼關懷古》同樣是趙玖的代表作,他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政治抱負與偉大人格,故而千百年來一直為後人所推崇。
作者采用的是層層深入的方式,由寫景而懷古,再引發議論,將蒼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辭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讓這首小令有了強烈的感染力。字裏行間中充滿著曆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既有懷古詩的特色,又有與眾不同的沉鬱風格。
“興,亡”兩句,作者從自身經曆出發,冷峻的指出一個朝代的興也好,亡也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差別。靖康前大宋豐亨豫大的繁榮背後,是統治者無盡的貪婪與奢靡,以至於在富庶的江南都引發了大規模的人民起義;而靖康後的戰火更是焚盡了人民最後一絲生機。作者從對曆史的概括中提煉出的這一主題是極其鮮明而深刻的,提出的問題是十分重要而尖銳的。它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的深切同情。這一結尾,確實是千錘百煉,一字千鈞,語氣尖刻而警拔,予以豐富而深沉,是對全詞的一個十分精辟的總結。
用曆史的眼光來看,趙玖可能是所有帝王中最特殊的的一個。國家破滅之際,流落民間嚐遍艱辛的公子王孫有很多,而又重新支撐起國家的卻隻有他一個。可以說,墜落雲端的經曆促成了趙玖的蛻變,而當他再次回到舞台中央時,就已經成了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對百姓生活感同身受,唯一一個將百姓的痛苦與自身聯係在一起的,這種看起來似乎不太“合格”的封建統治者。縱觀曆史,王侯將相愛護百姓的言語有很多,在此之前最著名的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那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但這依然是統治者以高高在上的姿態看待民眾,其目的也不過是為了統治的穩固。唯獨趙玖的興亡二句,真正從百姓視角出發,道盡了底層人民的痛苦。一如魯迅所言,國家的興衰於百姓而言,也隻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與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的區別,所幸當時的人們遇到了趙玖,亂世很快被終結,人民得以安居。更難能可貴的是趙玖做到了身體力行,他在宮城之中養魚種桑自給自足,宮中用度也是曆朝曆代最低。終北宋一朝,皇室子弟都需要親自耕種一小塊土地,這也使得農桑活動演變成禮儀性質之前的幾位皇帝對稼穡之艱難有一定了解,能夠合理的征收賦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