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5章 不弱嶽韓和水滸第一(3 / 3)

胡夜叉部下義軍首領邵隆、邵雲原本想要報仇,但在彥仙的勸說下歸服。

彥仙乘勝渡過黃河,在中條山建立營寨,蒲州、解州至太原的老百姓紛紛前來歸附,於是派邵隆、邵雲等率軍攻打陝州的芮城,河中府的虞鄉,絳州的絳縣、正平,解州的解縣、安邑,接連告捷。

彥仙部與金人在蒲州反複拉鋸,因金軍援軍到達而放棄繼續攻蒲州城,將所俘金將護送至行在。

宋高宗對輔臣說:“知李彥仙與金人戰,再三獲捷,朕喜而不寐。”

於是授李彥仙陝州知州兼安撫使,升武節郎、閣門宣讚舍人,並賜他袍帶、槍劍。

建炎二年四月,李彥仙主動節受鄜延經略使王庶的統領,向來與王庶有隙的曲端對此非常不滿,這也使李彥仙和曲端之間產生了矛盾,成為陝州孤立無援、最終陷落的原因之一。

李彥仙收複陝州時,潼關以東僅有此城還在宋朝手中。

李彥仙加緊修築城牆,深挖護城河,擴充軍備,大力屯田,並將全家從鞏州搬到陝州,表示要“以家殉國、與城俱存亡。”聽者無不動容。

建炎二年(1128年)冬,李彥仙在陝州城下與金將烏魯撒拔大戰七天,金兵死傷慘重,愴惶撤離。

建炎三年(1129年),婁室從絳州移屯蒲州、解州,發兵陝州,李彥仙通過諜報知道後在中條山設伏,痛擊來犯之金軍,俘獲金將十八人,婁室僥幸脫逃。

正月十二日,麾下將領邵隆收複虢州(今靈寶、盧氏),彥仙命其知虢州 。

彥仙任命另一位將領黨鬆知同州(今陝西大荔),但由於當時同州城還為金軍占領,因此黨鬆將治所設置於同州城三十裏以外的下寨(今大荔下寨鎮)。

李彥仙被朝廷授予右武大夫,寧州觀察使兼同、虢二州製置使(據《宋名臣言行錄》載為河、解、同、耀製置使)。

當時有河東土豪暗中投靠,期待與宋軍裏應外合。

李彥仙猜測此後金人必合兵來攻陝州,於是立即派人造訪川陝宣撫使張浚請求支援三千騎兵,並請張浚在金人攻陝州後,立刻渡河向北進攻絳州(今山西新絳)、晉州(今山西臨汾)、汾州(今山西汾陽)、並州(今山西太原)等地,搗其心腹,金人必撤軍自救,然後從嵐州(今山西嵐縣)、石州(今山西呂梁)向西渡河,取道鄜州、延州(今陝西延安)以歸 。

然而張浚回信勸李彥仙放棄陝州,空城清野,據險保聚,俟機而動。彥仙沒有聽從。

建炎三年(1129年)臘月,婁室果然與折可求合兵十萬,進犯陝州。

婁室將士兵分為十部,從元旦日起輪流進攻陝州。

李彥仙端坐樵樓之上,一邊飲酒,一邊令手下人役大作鼓樂。

夜裏,李彥仙派健卒縋出城牆,焚毀金兵攻城器械,金兵大驚,後退數裏紮營。

此時城中糧食已盡,隻能煮豆充饑,李彥仙令士兵食豆,而自己則飲其汁。

在豆子也耗盡後,李彥仙隻得再次向張浚求援,張浚一麵派人從僻道帶著金幣前來勞軍,一麵急令涇原路都統曲端出兵敵後的鄜州、坊州,但曲端素來嫉妒李彥仙軍功,謊稱無法出兵 。

彥仙幕下官員謝升勸張浚說:“金人很快會攻下陝州,之後便會完全占據黃河,並且覬覦四川了。”

於是張浚親自從長安率兵來援,但因道路被阻而不得進。

陝州部將邵隆、呂圓登、楊伯孫等都率兵前來救援州城,然而少有能最終入城的。

李彥仙每日與金人戰,將士未嚐解甲。

婁室敬重李彥仙才能,企圖派使者勸降,許以河南兵馬元帥之職,李彥仙斷然拒絕,並斬殺來使。

後來婁室又派人到城下,稱“隻要投降,立即授予之前許下的官秩”,李彥仙告訴使者:“吾寧為宋鬼,安用汝富貴為”,之後命令手下以強弩射死來人。

此後李彥仙命令在陝州城牆上設鉤索,每日鉤取金人,舂斮於城牆上。

因圍城已久,守城士兵傷亡人數不斷增加,而金兵的攻勢也越發猛烈。

建炎四年正月十四日,金兵破城而入,在激烈的巷戰中,李彥仙左臂被砍而未斷,全身中矢如同刺蝟。

陝州居民全無二心,即便是婦女也登上屋頂用瓦砸金人,並為他哭泣不已。

婁室惜才,命部下必須生擒李彥仙,得者可獲萬金。

李彥仙為免被敵人俘虜,換上便衣準備渡河逃脫,稱:“我不甘以身受敵人之刃。”

由於陝州軍民反抗激烈,婁室怒而屠城,李彥仙聽聞後不禁大為悲痛,說:“金人之所以屠城,全是因為我長期堅守不降之故,我有何麵目苟且偷生呢?”

然後投河而死,年僅三十六。

其全家也被金兵屠戮,隻有其弟李夔、其子李毅幸免於難。其裨將邵雲、呂圓登、宋炎、賈何、閻平、趙成等也都戰死於此役。

紹興二年(1132年),張浚承製贈彥仙彰武軍節度使,在商州建“忠烈祠”以為紀念,官其子,給宅一區,田五頃。

紹興九年,宣撫使周聿請求在陝州立“義烈祠”作為紀念。

後來因為商、陝被割讓給金國,其子李毅向朝廷奏言其父功績,於是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朝廷在閬州再立“忠烈祠” ,並賜諡號“忠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