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5章 不弱嶽韓和水滸第一(2 / 3)

水滸原著的常見版本均未提及史文恭與盧俊義在交戰之前的關係,但在一些民間故事和衍生文學中,二人常被設定為師兄弟。

“史文恭啊,這可是水滸傳中戰力天花板的人物了,能夠與之比肩的應也就隻有盧俊義了吧!”王晨心中暗道。

現如今成為了薑子牙的大弟子,這輩子定然是可以過得更好了,而且就衝著這能力,絕對是可以登上武將裏麵的高位的。

書中外貌描寫:

頭上金盔耀日光,身披鎧甲賽冰霜。

坐騎千裏龍駒馬,手執朱纓丈二槍。

......

史文恭在水滸原著中並不算一個太有血有肉的形象,對他的評價大都是在武力方麵。

因為他曾二十餘合擊敗秦明,常被認為是全書中武力最強的人物之一,而且被認為是有勇有謀,並非一勇之夫。

至於為人方麵,著名京劇演員蓋叫天(曾飾演過史文恭)的評價頗有代表性:史文恭是不得誌的人,武功高強卻隻能屈尊做曾頭市教師,他性格上有傲慢倔強的特點,這種特點一方麵使他行為狂妄,另一方麵也給他帶來了悲劇性的結局,在人品上並無低劣之處。

而對史文恭持較強烈負麵態度的評論,大都來自於認定晁蓋為史文恭所殺者,如一些續書中稱他為“惡賊”。

還有評論者認為,史文恭是《水滸傳》中莊園教頭的傑出代表,忠於職守、品德高尚,即使晁蓋是被他所殺,也是各為其主,無可厚非。

僅僅因為他所效忠的莊園主與梁山是敵對關係,就將他定為“反派”,是不客觀的。

另有很多評論者受“晁蓋非史文恭所殺”說法的影響,對史文恭持同情態度,有正麵甚至拔高的評價。

此外,由於史文恭在民間被接受的形象更多來源於評書等加工過後的版本,其中包含了關於史文恭陰險狡詐(用毒)、欺師叛門、叛國投敵(金國)的詳細描寫。

有不少受此影響的評論都認為,史文恭是個品行惡劣之人,而造成這種人格的原因,應該是史文恭因出身卑微、懷才不遇而逐步導致的心理扭曲。

(完顏婁室在上一章節的下半段,已經更新了哈!)

—————可跳下一章—————————

李彥仙本名李孝忠,居於鞏州(今甘肅隴西)。

少有大誌,所往來的都是豪俠之人,閑暇時便練習騎射。

由於居住在邊境,常常觀察山川形勢,有時會趁敵人放牧時抓走其中的良馬回家。

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進犯開封,各郡縣都募兵勤王,於是李孝忠便率兵應募,帥三千人入京師,補承節郎。

金軍包圍太原,李綱奉命宣撫兩河,李孝忠上書彈劾其不知兵,將要誤國,結果被有司下令追捕,被迫逃亡並改名李彥仙。

之後到河東路加入種師中的軍隊,因為成功刺探到金軍北撤情報,得以補任校尉。

宋軍在河東潰敗、種師中戰死,李彥仙前往陝州拜見知州李彌大。

李彌大向他請教西北防務,他提出中肯的建議,詳盡回答,於是被留為裨將,駐守河南府澠池。

後金兵又犯汴京,永興軍帥範致虛統帥六路大軍增援,開拔前,李彥仙建議:“崤澠是險要關隘,難以屯駐大軍,前進後退都容易導致軍隊潰散。

應分道並進,尋找時機出關。還應當以一半軍兵扼守陝西,才可進一步采取行動。”範致虛剛愎自用,不聽勸告,反而責怪李彥仙貪生怕死,沮喪軍心,將李彥仙革職調離。

範致虛進兵到千秋鎮(今義馬市千秋路街道),果然被金兵打得全線潰敗、官吏四散。

建炎元年(1127年)四月,金兵進犯陝州,經製使王燮抵擋不住,率部逃跑。

當時陝州官吏逃逸,唯有李彥仙以石壕尉(今陝州硤石鄉)的身份堅守三觜山(約今硤石以南崤山之中),父老鄉親爭相投靠,他對前來依附的人說:“我不是本縣人,不像你們一樣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裏。如今我尚且努力守護國土,如果你們不盡力,那麼金人就會殺死你們。”

於是眾人紛紛從軍。

他將老幼遷至土花寨,選拔精銳駐守三觜山、石柱山、大通山等地營寨,彥仙對眾人說:“金人其實很好對付,如今我們有地利,足以自守”。

不久,金兵主力進攻三觜山。李彥仙巧施計謀,先派部分精兵埋伏,後同金兵正麵廝殺,雙方拚鬥正酣時,伏兵突從金兵背後掩殺過來,金兵猝不及防,大亂潰逃。

消息傳出,開封、洛陽一帶群眾爭相投靠,隊伍迅速擴大,李彥仙接著兵分四路,還沒到一個月就接連攻下金人五十餘座營壘。

此役斬獲千餘人,奪取戰馬三百匹,一戰成名。

金兵進占陝州城後,讓降兵和未逃散的士卒駐守,並派當地人任官職,命其將市民召回城中,李彥仙趁機派兵士混入城內。

建炎二年(1128年)三月,李彥仙率兵攻打陝州南門,金兵慌忙到南城抵抗。

當晚,預伏的水軍從新店出發,順流而下至陝州城東北的蒙泉坡、龍塘溝,潛入城內 ,與城內軍隊呼應夾擊,金兵棄城逃散,陝州城光複。

當時李彥仙聯合各路義軍守陝州,任命河東義軍領袖胡夜叉為沿河提舉。

胡夜叉不滿,劫掠陝州南原,隨後被李彥仙誘殺,獲得其部眾五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