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晉升國公(2 / 2)

而且不同地區之間還要因地製宜,政策的落實自然是不同的,同時,征收的賦稅也應不同,這樣才能保證各地的財政收入和百姓的收入。

行政劃分細的好處顯而易見,這樣的政令能實施得更快,船小好調頭,不過朝廷也要多派地方官員,這也給李世民提了個難題。

長孫無忌就道:“30個省取代10道,這不是多出20個地方長官嗎?陛下,如今能承擔如此重任的,恐怕不足30人啊!”

李世民也不說話,隻是目光看向楊崢,楊崢會意,說道:“長孫國舅不必擔心,如今陛下大興科舉,廣開言路,唯才是舉,這天下英才皆可為陛下所用,所以我們要打破傳統,要想國家興盛,就不能隻用那些世家子弟。諾大的大唐,要挑選30個地方行政長官,那是綽綽有餘的,更何況,這省下麵還會設郡、縣、鎮三級行政機構,世家子弟也不用沒有地方做官啊!”

隋唐一向由世家把持著官場,所以許多關鍵位置都是世家做官,如果擴大到了30個省,這些世家有能力出任省級地方長官的人就不夠了,這樣一來,世家擔心權利外露,自然要竭力反對了,長孫無忌便是世家的代表。

不過楊崢的話卻又合情合理,世家不就是擔心自己的族人沒有位置安排嗎?現在30個省,一個省下麵起碼設10個郡,一個郡下麵又起碼有幾個縣,鎮就更多了,世家子弟沒能力做省級行政長官的,那就做個郡守、縣令、鎮守也不錯嘛。

楊崢此舉還有另一個目的,寒門子弟越多,對抗世家子弟才更有希望,隋唐以來,世家對朝廷的控製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皇帝有時候也不得不屈從,這樣顯然對國家的發展是不利的,誰規定這國家就該世家子弟做主?天下財富盡集中與世家之手,豈能令天下安定?

眾官議論紛紛,現在的情形,李世民和房玄齡、杜如晦都支持這個國策,再說楊崢描繪出的藍圖還是很好的,所以大家也都沒有出言反對了,不過對於省級行政長官的人選,大家心裏都在默默的算計著。

李世民見眾人沒有反對,便道:“此事便定了,擇日中書省便擬定一份行政區劃的詳細計劃,報朕審批之後,立即實施!”

“臣遵旨!”房玄齡和杜如晦齊聲領命。

房玄齡隨即又道:“這第二件事,便是軍隊的改革!眾所周知,我大唐實行的是府兵製,戰時為兵,平時為農,如今大唐逐漸安定下來,地方建設將會是我大唐的頭等大事,軍隊的需求將逐步削弱,所以,代國公提議,將府兵製改為義務兵製。所謂的義務兵,便是凡是大唐百姓,年滿18周歲,皆可報名參加新兵選拔,服兵役的期限為三年,服役期滿,即可返鄉!大家以為此策如何?”

眾人一聽,義務兵製?這可是太新鮮了,三年期滿,便可回家,這到不錯,軍隊裏無疑是枯燥的,危險係數還高,三年之後,如果沒有犧牲,危險便可消除,而且大唐軍隊的待遇是很豐厚的,退役之後還能得到一筆錢回家幹個事業,無疑是很美好的事兒。

“好,此議太好了!”

“是啊是啊,我那兒子在軍中都10年了,和家人團聚的機會太少,如果實行義務兵製,哈哈,我那兒媳和孫子就高興嘍!”

“代國公果然是年少英雄,這麼好的提議都能想出來!”

......

就在這時,李靖突然奏道:“陛下,臣有本奏!”

李世民笑道:“靖兄請講!”

“臣請辭去軍隊一切職務,請陛下設天下兵馬大元帥一職,由代國公楊崢擔任,總領天下兵馬!”李靖語出驚人,李世民和眾大臣都吃了一驚!

“陛下不可啊,衛國公戰無不勝,是我大唐的軍神,豈可言退?”

“是啊,陛下,代國公雖然也戰功卓著,不過到底年輕,還是衛國公坐鎮軍方,比較好!”

......

李世民也始料未及,雖然楊崢連戰連勝,給了他很大的驚喜,不過在他心目中顯然還是對李靖更信賴一些。

李靖卻道:“陛下,諸位同僚,代國公乃天縱之才,亦屬天罡三十六星宿之列,此次掃北,更是奇兵迭出,更有神獸相助,如此天才,必堪此任!”如今大唐三十六天罡星下界之事早已風聞天下,李靖得知以後心裏也是得意了一把,難怪自己能屢戰屢勝,難怪楊崢這小子也出手不凡。

李世民心裏卻是舉棋不定,這楊崢才20歲不到,到底適不適合做兵馬大元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