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掌為誓過後,李玄霸走馬上任,當了今年恩科的主考官。
召集孔穎達、孫伏伽、溫大雅為副主考官。
顏勤禮、孟卿雲和孔景竣等二十人為考官。
各州縣鄉的主官為分考官。
規定四次選拔考試,鄉試(一鄉之地)、縣試、州試、會試。
鄉試、縣試、州試,內容不改,各地方主官自行出題。
規定此次恩科的會試科目為進士、明算、明法、明字……
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童生、秀才、舉人、進士的稱號。
此外,也有最後一關——殿試。
榜首為大唐皇帝陛下欽點,擁有狀元郎稱號。
佩戴禦賜金花官帽,身穿禦賜大紅袍,手捧欽點聖詔,由旗鼓開路,於長安城朱雀大街騎馬遊街。
在曲江宴上,賜座於大唐皇帝陛下左手末尾。
最關鍵的一點,考中文狀元者,即日封為文山候,做正五品上的長安縣縣令。
出了狀元郎的鄉、縣、州,分考官會官升三級。
甲等第二第三者,分別賜予榜眼、探花之名,一應封賞在狀元郎的基礎上往下降,分考官將會官升兩級和官升一級。
這條印在官報和大唐雜報之上的消息一出,大唐再起熱浪。
各地學子無視了李玄霸七殺星君的名頭,開始摩拳擦掌,抱著四書五經抓緊時間苦讀,做起了臨時抱佛腳的事情。
為的就是一展多年所學,去太極殿中爭那名滿天下的狀元郎,做長安縣令,封文山之候,當那學子之中第一人。
學子們摩拳擦掌,各地官員也都抓緊時間連連下令。
恩科期間,所有考生的食宿費用全部免費,入縣、入州,乃至入長安城的費用一律由各階朝廷出。
得中狀元者,所應得的錢財等物自是不必多說,就算得中進士,也會有一應獎賞奉上。
他們為的不是別的,為的是治下學子考中狀元,自己直接官升三級,做這大唐第二個文狀元的老恩師。
爭不過的話,官升兩級,甚至一級都行。
大唐各地州縣開始忙碌此次的恩科事宜,李玄霸這位真正的主考官當然也不能閑著,大把銀錢揮灑下去,通化坊的地盤全都入了他的名下。
通化坊,麵積總計八百多畝。
坊內有個貫通東南西北的十字大街,將通化坊劃分出了十六個生活小區域。
東南西北四個坊門一關的話,這就是一片獨立的小城鎮。
至於官驛,李玄霸也不知道搬到哪去了。
通化坊的改造工程開始展開的同時,科考的題目也開始討論,或者說陷入了爭吵之中。
爭吵的地點,就是李玄霸劃分出來的用作印刷試卷,同時也是討論試題的地方——通化坊東南部的一處半隱秘之地。
從這一刻起,一直到此次恩科結束之時,這二十多個考官才可從這通化坊走出去。
要想私自外出,外麵有持刀的禁衛看守,越出去十步挨五十棍,越出去二十步,直接斬殺當場。
就是這種嚴苛的製度,依舊有人打破腦袋想往這裏麵擠,卻連考官都當不上,兀自看著天空歎息。
“‘論運河’當進士科甚至整個恩科的主考題?殿下,萬萬不可,進士科曆來是經學和五篇時務策一起,您怎可直接以這一篇‘論運河’做為這恩科的最終主考題?”
一聽李玄霸定下來的主考題,孔穎達瞳孔放大,馬上出言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