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回家的路上,此時還未到中午,太陽卻顯得毒辣,一路上看到的女學生,大都撐著一把遮陽傘,組成了一道別有色彩的風景。吳仁清家離學校不遠,出學校大門,右拐通過一條商品街後直走20分鍾左右便可以到達,雙手捧著書,頂著烈日,吳仁清終於熬到了家門口。
這是一片住宅小區的西北角落,一棟老式的住宅樓呈現在眼前,走進住宅樓,樓道窄小而昏暗,大白天的,通過陽光的斑斑照射,方能看清台階,頭頂上懸掛著一顆再也亮不起來的圓頭燈泡,搖搖欲墜。
將書頂在發黑的樓牆上,空出一隻手來伸進口袋裏掏著鑰匙,掏了好久才拿出鑰匙打開一樓左側的房門,房間不大,60平米左右,兩房一廳一廚一廁,進入房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台老式鬆下電視,那還是吳仁清父母結婚時買的。雖說小日本曾經的作為讓人痛恨,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小日本科技的發達,這台電視已經用了10多年了,到現在既然還能使用。望著家裏一片清寒,吳仁清小小的心裏更加堅定了努力學習的信念。清了清自己房間裏唯一的一張書桌,將書放在了上麵,看著時鍾已經快到十一點,連忙到廚房準備起一家人中午的吃食。
“吱嘎”開門聲響起,進入房間的是一對中年男女,男人一臉和善,皮膚略黑,臉上疲憊,眼神卻是堅定,仔細一看眼睛,卻讓人有種道不明的感覺,令人不自覺的多看幾眼。女人和平常婦女一樣,經過常年的勞累,顯得衰老,不一樣的是女人的舉止,不似那些女商販一樣大大咧咧的,蘊涵著一種別樣的味道。
“爸、媽,你們回來啦?中午飯已經煮好了,快來吃吧。”從廚房裏出來的吳仁清一邊捧著菜一邊對著中年男女說道。
“哎,啊仁你放學了?下午要不要去上學?”這對中年男女正是吳仁清的父母,吳仁清的父親吳為明是從農村裏出來的,有一個姐姐,兩個弟弟,他在家裏排老二,卻是長子,父親在他還小的時候便已經去世,因此從小便負擔起整個家的生活。十六歲那年因為家裏出不了錢而放棄了學業,出去掙錢,打過石頭,賣過報紙,送過早餐,砌過房子,學過木工,還烙過鐵,幾乎什麼小工都做過,不僅把老家的破房子硬是用花崗岩修建起來,還供著兩位弟弟讀大學。後來,結了婚,娶了鄰村一戶人家的二女兒,便是吳仁清他母親王憐鈺,可想而知,在這個物質飛躍的年代,光靠他一個人的收入,遠遠不夠那麼多個人的開銷,家裏自然是一窮二白。等到姐姐妹妹都出嫁後,才有所改變,沒多久生下了兒子,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挑起整個家族的大梁,便從小培養孩子在市裏讀書,因此,這幾年還是窮困潦倒。又限於學曆的問題,所以隻能在大街小巷裏當了個小商販。
“嗯,不用,明天才正式開學,爸,下午我跟你們去賣水果吧。”吳仁清邊扒著飯邊對父母說道。飯菜並不豐盛,兩菜一湯,肉沫都見不到。但習慣了一切的吳仁清卻是吃得津津有味。
“傻小子,慢點吃,別噎著。”王憐鈺愛憐地看著自己的兒子。“嗯,都十三歲了,你小子確實該出去鍛煉鍛煉了。”因為吳仁清小時候經常被載在自行車上到處跟著父母賣水果,所以吳父對此也不大反對。吃完飯後,吳仁清習慣地收拾了碗筷,幫忙打掃了桌上的殘雲。做完一切後,便回到自己的房間裏,趁著父母午休的時候,拿起早上剛發下來的新書,就開始了課前的預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