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留守(1 / 2)

在當今的社會,田園生活對與人們來說尤其對於“吃飽了沒事幹”的人來說,可以拿來當著生活的調節或一種談資,但真正去過田園生活是一種考驗,是對精神和體力的雙重考驗,田園生活其實就是農村生活,農村生活對於很多人來說是艱苦和貧困的代名詞,但現在不同了,農村一樣有發展的機會和生活的樂趣,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歐文兢是從農村去城市發展的青年,經曆了城鄉兩種不同的生活,對生活有更體會,他對現在很多人在選擇工作地域有了看法,尤其是對現在年輕人的生活和工作觀念有了看法,他看到現在的年輕人都向往城市生活,都把機會定在了城市,農村都成了老人留守的地方,他認為這種情況對農村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建設現代化的農業和新式農村一直是國家的大事,但農村缺乏了腦力和精力都比較旺盛的年輕人還談什麼農業現代化和農村新形式,讓老人去承擔搞現代化的農業和新式農村太不靠譜,歐文兢甚至認為他自己當初就應該留在農村這片廣闊天地去做他喜歡做的事情,那裏可以使人盡情地發揮自己的創意,那裏也有很大的發展機會。)當下有許多有知識的年輕人都有往大城市跑的心態,以為那裏才有自己的謀生之地,以為那裏機會多多錢多多,但去的人多了那裏就成為壓力之地,他們不斷地承受著形形色色的壓力,住房、孩子學費和教育、治病、汽油、食品采購等一大堆要花錢的事情始終纏繞著生活在城市裏的每個人,他們那有限的收入始終應付不過來日夜增長的開支,再大的城市對於不斷擠進來的人群來講,其發展空間也是有限的,生活在那裏的人感覺城市始終滿足不了自己天馬行空的發展思維,還有那裏成文或不成文的條條框框約束著不少人的個性。歐文兢之所以產生以上的觀點,一是他對目前的社會的形式有了一定的體會和觀察,另外是他不久前得到一個令他興奮的消息:他的一個高中同學在鄉下成了“霸主”,當上了領導一方百姓致富的村長,且他的個人事跡都是相當地“彪悍”;歐文兢在外混了這麼多年也算是有所收獲,也算是有了自己想幹的事業,但他現在感覺比一個沒上過大學的鄉長差很多,那個村長不是別人,是他的高中同學,名叫周傑勤,他當初與歐文兢等落榜生一起“榮幸”地沒有出現在大學錄取名單上,他現在在農村那廣闊天地裏把他喜歡幹的事業搞得熱火朝天。

周傑勤與歐文兢在高中時是同年紀不同班的同學,因為在課餘時間他們常會在一起玩籃球所以兩個人很熟,周傑勤讀的是理科班,人長的特別高大和結實,那倒不是他故意練成這個樣,而是經常參加勞動和參加體育運動所形成的體形,歐文兢記得以前在學校打籃球比賽時,周傑勤帶球上籃幾乎沒人敢攔,一是因為他高大結實,另是因為他特別凶猛;他是地道的農村後生,為人熱情實在,不修邊幅,沒半點嬌生慣養的習氣,對於歐文兢那所處於鄉村環境的高中學校裏麵的學生來講,他們都沒有嬌生慣養的習氣,鄉村孩子就是那樣:勤勞、實在、勇敢、樸素、助人為樂、沒有華而不實的架子。周傑勤家裏是個正中的農民家庭,他父親除了種點自家地外還承包了很多荒地作為贏利性的生產,所以他家還不算貧困,除了有吃的外還會有些額外的錢花;周傑勤在學校讀書時也很好動和有個性,課餘時他常常帶上幾個“兄弟”到離學校不遠的一處山上捉野兔,到學校附近的河裏遊泳,買幾斤豬肉到野外與同學搞燒烤吃;周傑勤也是個有理想的人,他在學校讀書時就很想報考農業大學,因為他對養牛、雞、豬、羊很感興趣,對農作物的種植也十分愛好,他當時就預計,如果在這些方麵好好發展將來也會是一片好天地;他熱愛農村環境的美麗與清新,他很關注和關心農村父老鄉親們的生活,因為他看不過去農民們日子不好過的樣子。

那年高考過後周傑勤名落孫山,理想化為泡沫,他當時的感受和許多落榜的學生一樣:大學這東西是個令人太不敢恭維的東西,這個成績不算差且懷有強烈大學夢的農家子弟遇到沒考上大學這事情是件很痛苦的事兒,那時的周傑勤灰心到了極點,他上看看天下看看地左看看山右看看河,就是找不到能使他感到有希望的東西,因為對於考不上大學的農家子弟來講,在那沒有現代化氣息隻有莊稼的農村是很難看到前途的,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就隻能做一個本份的農民或去城市裏麵當一個辛苦的打工者,那時的周傑勤每在日落天黑之時就感到最迷茫,他老感覺天黑之後就不會再看見太陽。他每當看見他父親在地裏田間忙完一天後拖著疲乏和滿身是泥的身軀回到屋中略有所思地抽著煙時感到特別難過和憂慮,他不是對他父親一個人感到難過和憂慮,而是對千萬個像他父親一樣的農民們感到難過和憂慮,他也擔心他自己這個有些理想的人會屈從於命運,以後會成為跟他父親一樣的傳統農民,周傑勤想要的人生不是做一個傳統本份的農民,他不想在這無限的天地裏把自己充當為平庸的角色;現實就是這樣,沒考上大學對於農村出生的學生來講,落榜後成為農民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除非有外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