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安撫洋大人的怒火,於是陝甘總督升允奏請調馬安良率領西軍騎兵去徹底殲滅楊坤這支隊伍,當時楊坤的隊伍不僅已經恢複戰鬥力,還已經擴充到了兩千多人的規模。
不過這麼兩千多號人根本不夠看的,本來馬安良就有兩三千部族騎兵,得了升允的命令後更是可以自己招募騎兵,一聲令下旬日便有六千多人來投,這就輕易整合出來一支上萬人的騎兵隊伍。
這些回部騎兵自幼便騎馬,馬術精良無比,可是把楊坤攆的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時,就在楊坤準備咬咬牙逃進瀚海大漠的時候,忽然馬安良接到朝廷的調令,率領騎兵隊伍走了。
還好馬安良離開時留下了部將馬福祥,升允隻好由馬福祥繼續募集回部騎兵繼續對付楊坤這支隊伍,畢竟楊坤原本的兩三千人已經被馬安良打的隻剩下不到兩千人。
不過馬福祥的隊伍畢竟不如馬安良,很對騎兵雖然騎術精良,但是卻沒有什麼好的裝備,很多騎兵隻有手裏的一柄馬刀,如果能有一杆漢陽造那可就是精銳騎兵了。
除此之外,因為同治年間的回亂,導致本地漢民大戶編練的團練根本不願意跟馬福祥聯合作戰,各方配合的也不好,馬福祥本人也不願意一直被馬安良壓著,有了保持實力的念頭後,也不願意拚命作戰。
於是楊坤在這幾個月來不僅隊伍沒有損失多少,反而從兩千多人一路擴張到了三千多人,加上一直以來仗義行俠的好名聲,居然還有很多人開始為他們通風報信,看到這裏讓武剛放心不少。
看電報,似乎楊坤還不知道為什麼馬安良的軍隊會離開,一直到武剛給他回複他才知道,原來馬安良所部加上陝甘騎兵兩萬人居然是奔著武剛這邊來的。
知道這個消息楊坤還為武剛擔心了好久,卻不知道人家武剛早已經準備滅了這兩萬人,當然這麼一個消息就沒有必要跟楊坤詳細說明了。
當五月中旬小麥收割完畢時,武剛這邊準備參加作戰的騎兵都已經準備就緒,劉呈祥率領的華北騎兵第一旅、張亮第二旅、李摩羅第三旅就已經足足有了近萬人的騎兵。
再加上劉來喜、徐子墨、餘政、潘雨率領的四支騎兵旅,也有八千人,這樣光是騎兵就動員出來一萬七千多騎,另外何威華北步兵師五千人和方雷、黃興率領的第四師又有一萬三千人的步兵,足足三萬多人參加這次作戰。
為了保證根據地的安全需要,武剛也必須留下一部分騎兵,於是周鎖子率領的騎兵第五旅,還有剛剛從方鶴那裏抽調人馬組建的騎兵第六旅擔負起這個重要的任務。
第六旅的旅長正是年輕的柏文蔚,他的副手則是宋少俠,而方鶴那邊隨著對皖北的占據掌控加深,依然有越來越多的本地青壯前來投奔,淮西之地居然成為了義勇軍一個重要騎兵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