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轉折(七)(1 / 2)

十二月二十八日夜,絳州城內梁王行在內書房中,梁王和手下頭號心腹敬翔徹夜長談,直到天色漸明,敬翔才熬著通紅的雙眼離開了行在。

十二月二十九日,絳州城中陸續衝出數十名由高階文官領頭的使者隊伍,向著各個方向撒了出去。其中官階最高者,為河南道觀察使、宣義軍節度副使李振,他去的方向是西川。

正旦之際奔波於道途,基本上沒有人會感到高興,但李振此刻卻很是興奮。作為梁王謀臣中的左膀右臂,敬翔在謀劃此事中當然征求過他的意見,他對此也是讚同的。但他不會像敬翔那樣直觸梁王黴頭,要知道,提出此策之人,哪怕功勞再高,在梁王心中也會留下一根永遠消解不去的銳刺。別看梁王終究采納了敬翔的方略,可誰知道會不會從此對敬翔有所提防呢?

李振沒有參與到這件事情上來,卻並不意味著他的收獲就會少,想到也許不久之後,自己也能封國,他就由衷的感佩敬翔,你子振還真是可以算得上風骨健朗啊,這種主意也敢當麵提,在這一點上,我李振是比不上你了,不過雖然佩服你,卻也不願去學你!

李振願意此事能成,也盼望此事速成,因此一路上風餐露宿,快馬奔行,由絳州向南,過蒲州,自漢中入劍南,直入益州,抵達成都。

適逢成都大雪,將這座天下有名的大城鋪點得銀裝素裹,李振一行在雪地上踩著梅花朵朵,被光祿大夫、麟德殿文章應製杜光庭接入館驛。

杜光庭原是朝中內供奉,僖宗時為避黃巢之亂而隨天子入蜀,長安克複之後,杜光庭感到天下淩亂莫如蜀中安穩,便請命留了下來。

王建崛起後,對這位名滿天下的道學大家十分仰慕,征辟他出任自己兒子的老師,對他恭敬有加、信任倚重。要論他在蜀中文臣間的地位,至少在西川重臣中位列前三,隻在唐道襲之下,幾與韋莊並重,就連大詩人馮涓、張格等人也比不上他。

李振對此感到非常有麵子,欣然入住館驛,等待蜀王傳見。

轉過天來,杜光庭親自來到館驛,接引李振去見蜀王。王建封蜀王後,位於玄中宮旁的西川節都府正在按規製翻新擴建為新的蜀王府,故此,杜光庭帶李振到達城東的太城,蜀王目前暫居於郡守府中。

一進大堂,撲麵而來的熱氣令李振渾身感到暖洋洋的,適應了一會兒堂上的明暗,終於看清楚西川的今番接待自己的布置。蜀王居於座中,兩旁分立幾張條案,條案後趺坐幾人。李振大前年來過成都,並不完全陌生,其中,觀察使唐道襲自己是認得的,當年自己還贈送過他許多貴重的禮物,這次同樣為他帶來了厚禮;武信軍節度使、都押衙王宗佶也與自己相熟,兩人曾經有過長談,言辭中王宗佶對宣武的聲勢相當敬畏,他也是李振此行需要拉攏的重點對象。

另外見過的還有節度判官馮涓,但李振和他沒有打過交道。馮涓是王建帳下重臣,但年歲已老,上次李振出使成都的時候,馮涓患病在身,故此李振隻是登門看望過一次,不曾交談。

至於其餘兩人,李振沒有見過,因此,他與唐道襲和王宗佶點頭致意之後,又向馮涓簡單問候了一聲,便在杜光庭的指引下,入座客席。

唐道襲在席間為李振引見其餘兩人,李振得知後連忙起身,向二人躬身施禮,原來此二人一個是韋莊,一個是張格,都是名滿天下的大詩人。這兩人近兩年才為避戰亂而投奔西川,韋莊被征辟為節度府掌書記,張格則出任益州別駕。

僖宗之後的二十年間,如杜光庭之流的大唐名士為避戰亂,紛紛躲入蜀中,也令成都府成為這個時代天下有名的文詞聖地。看著堂上眾人,李振不禁為之感歎。杜光庭、馮涓、韋莊、張格名滿天下,無一不是一時俊傑,此刻卻聚聚一堂,光是今日赴宴的陣容,便足可留傳紀念了。

說實話,李振剛開始的時候,確實有點被唬住了,不過酒宴大開之後,他還是很快平靜下來。

酒過三巡,菜過無味,節度判官馮涓顫微著長須問道:“李觀察此來蜀中,不知所為何事啊?”

李振嗬嗬一笑:“為山南而來。”

話一出口,舉座默然,蜀王自顧自吃喝,馮涓則微笑捋須,其餘人俱都不語,隻唐道襲衝李振頻使眼色,示意他莫要亂說話。

李振卻不理會,直接盯著蜀王道:“殿下,某此行成都,是想問問殿下,西川和宣武的盟約,是否還作數?”

蜀王吃喝不下去了,隻得幹咳一聲,道:“這個……咳……自然作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