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轉折(二)(2 / 2)

岐王之子李繼唁被扔給了魏州軍——他對魏博牙兵仍然非常仰慕,雖然真正的魏博牙兵已經徹底折在了李小喜手上,但魏州軍這個名頭還是很吸引他;王師悅申請去了懷約聯軍,因為他和同屋的契丹軍官阿古感情不錯;至於李嗣業,他偶爾聽燕王說過,似乎一百五十年前的安西,有一個和他同名同姓的大將善使陌刀,所以他想去陌刀都試試,幽州軍裏的陌刀都編製最為齊整,所以李誠中如他所願,讓他進入幽州軍老營實習。

這些外係藩鎮的權貴們究竟表現如何,李誠中暫時不用關心,至少從教化司和作訓司的稟告中,他們已經很好的融入了盧龍軍這套體係之內,剩下的,也隻能看他們本人的造化了。

天佑元年的十月,第一場雪來得特別早,似乎預示著來年又是一個豐收。李誠中哼著刀郎熟悉而又陌生的小調,回到了幽州。

燕王府的大殿已經新建完畢,除了規模和製式更加宏大外,李誠中也看不太懂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他唯一清楚的,就是這座大屋子可以稱為“殿”了,而且台階增加到了六階,比過去多了三階。

也許最大的改變,是大殿之上……或許應該說不僅大殿之上,時時刻刻,隻要是辦理公務之時,身邊都多了一個隨時捏著筆杆,捧著紙卷的小文官。他是負責記錄李誠中處理公務的專門官員,說白了,就是寫起居注,這讓李誠中很不習慣。

張興重、薑苗、周坎以及高明博等人在大殿上恭恭敬敬的行了叩拜之禮,然後李誠中賜座,幾人圍著李誠中開始軍議。

盧龍軍製定的兩河論戰方略執行非常順利,到目前為止,上黨行營已經輪換三批次共計十二個營頭,博昌行營輪換了五批次共計八十三個營頭,輪換官兵近百個營,計五萬人,占盧龍軍常備軍的一半,其中還不包括幽燕保安軍和遼東保安軍。

通過這樣大規模的輪換,大半新軍得到了實戰的檢驗,並且湧現出一批榮獲戰功的好苗子。按照教化司薑苗、作訓司周坎的意見,下一步新九期培訓,可以著手展開了。對此,李誠中表示同意。

薑苗特別提到了趙在禮私下書信中告知的一件事情:任都頭沒有死,就在幽州居住,而且任都頭的三個兒子已經成年,大郎和二郎都已經入募從軍,大郎在莫州軍右廂弓箭營,二郎在趙州軍左廂二營。趙在禮希望薑苗能夠給予一定關照,別仍任都頭有喪子之痛。說白了,趙在禮希望薑苗說情,把任家兩兄弟調離一線戰場。

李誠中聽後非常驚喜,他也早就以為任都頭在貝州一戰後身死了,卻沒想到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活得好好的,於是當即表示,這兩天就要去看望這位老上司。

薑苗又說,任家大郎所屬的莫州軍右廂弓箭營參與了第一批輪戰,目前為正兵銜,在上黨地區表現優異,已經記功滿十二級,暫時兼任伍長之職;二郎也在博昌行營參戰,目下剛剛轉為輔兵銜,記功兩級。右廂弓箭營撤回了黎陽,已無危險,但趙州軍左廂二營仍未撤回。

大郎已經回來了,而且記滿了十二級軍功,白狼山新九期初級軍官學校的名額基本上跑不了,對此,李誠中不需掛懷。但任家二郎卻有些危險,薑苗猶豫了片刻,問:“若是專門將二郎調回來,那他以後在軍中便待不下去了。可否將騎兵營調回?”

李誠中眼望張興重,張興重思索片刻,直接搖頭:“不可。”

薑苗懇求道:“任都頭在貝州時,對殿下和某甚是照拂……”

話音未落,張興重打斷道:“任都頭同樣是某當時的上官,同樣對某有所照拂。並非某不想保全任家二郎,某也是剛剛聽老薑說起此事,所以剛才盤算過了……單調任家二郎某沒有意見,但如老薑所言,這麼做,任家二郎不如直接退出軍中算了……若是調騎兵營回河北,卻無法做到,此事某今日正要向殿下請命,如今淄青形勢不妙,博昌行營缺兵,不僅不能調回騎兵營,還要繼續增加更多的營頭!”

李誠中一愣:“離開幽州之前,不是一切都很順利麼?怎的一回來,事情就有所敗壞?”

張興重道:“並非軍機敗壞,而是宣武有騎兵了。據博昌行營所報,從八月開始,淄青戰場上的宣武騎兵便逐漸增加,恐怕已經接近千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