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轉折(二)(1 / 2)

李誠中在錦縣船坊的視察一共用了三天,結果令他相當滿意。自光化三年末修造錦縣船坊之後,這裏的麵貌就一天一個樣,到了四年後的今天,已經可以擁有船工八百餘人,可同時開工修造六百石大船兩艘,或三百石船五艘,或一百石以下小船二十艘以上。

錦縣周圍不缺木料,缺的隻是曬木料的時間,自從光化三年末開始砍伐巨木以來,這些木頭已經曬了三、四年之久,終於可以修造長期使用的海船了。其實錦縣船坊自天複元年便開始了船隻的試造,但基本上隻能使用半年至一年,主要還是為了積累造船的經驗。

李誠中平複渤海、新羅、熊津之後,從上述三地獲得了大量船工,使錦縣的造船實力突飛猛進;盧龍軍拿下棣州之後,又獲得了許多有寶貴造船經驗的中原船匠,這些船匠的加入,直接讓錦縣的造船水平達到了六百石!

李誠中不懂造船,但是他約略聽說過“三角帆”的說法,這次前來錦縣,便提出了“三角帆”的概念,但具體什麼樣子,他也說不上來,隻是令幾個頭匠師傅的頭發都愁白了。

雖然不懂造船,但李誠中卻知道海運的優勢,他從去年開始就謀劃起了海運布局。在漳水入海口處,一座船港正在興建當中,預計天佑二年正月便可完工,到時候海船可以從錦縣南下,在這座船港停泊,大船可以卸貨轉小船,順漳水而上,經永濟渠後直抵潞縣,轉而進入幽州。

同時,李誠中還考慮在大河入海口附近也修造一處船港,軍資便可直抵博昌,支持博昌行營的作戰耗用。具體地點仍在尋找當中,不過已經敲定了三個地方,就看最後哪一個更合適了。

視察完了船坊,李誠中這次終於可以不用騎馬奔波了,他帶領隨從官員,告別了營州都督府周知裕及以下眾官吏,在錦縣港口登上了一艘三百石的海船。乞活買帶領著警衛營三百騎兵及相關隨員登上了另外兩艘百石海船,一前一後護衛在側。船隊沿著海岸向南,隻用了三個晝夜,便登上了漳水入海口處新修的一座棧橋。

但該死的暈船,又是暈船,讓李誠中及登船的隨從官吏和軍士們足足停留在此兩天,才稍微恢複過來。想要建立一支盧龍的水軍,依舊任重道遠。

李誠中離開這座海港時,給港口取了個名字,這個名字對於穿越者來說應該是非常熟悉的,李誠中打算用這個名字告訴後來者——你們不是第一個穿越的,老子才是!

再次惡搞了一把的燕王殿下在回幽州之前,又去了趟範陽軍校,他要完成給新八期高級學員的最後一堂課。等到這堂課講完,新八期高級培訓班的軍校培訓就結束了,剩下的三個月,這些學員將被分配到各軍,進入軍中實習期,隻要獲得實習軍隊的考核認可,他們便可正式畢業,成為一名營級以上軍官。

李存勖、郭崇韜、李繼韜、周盛茂、頡木裏等河東眾將最早想去的是媯州軍,這令李誠中相當意外。後來一打聽,才知道實在是盛名所累。媯州山後子弟雖然在盧龍軍體係內已經不再是單獨的山頭,但在天下間卻赫赫有名,尤其是在河東軍中,那是代表著盧龍最精銳力量的象征。

一手將山後子弟帶上如此高度的,正是當年河北第一名將——白馬銀槍高思繼。此君雖然已逝,但英名至今仍備受河東推崇,上至晉王李克用,下至河東一小卒,無不為之深深折服。所以最初的時候,河東眾將們非常想在媯州軍中效力,看一看這支天下聞名的精銳,看一看白馬銀槍的後人。高行周正是媯州軍都指揮使。

不過當校內學習期結束後,河東眾將們便不再堅持了,因為他們已經明白了,過去的媯州山後子弟不複存在,銀葫蘆都、鹽池兵已成過眼雲煙,就連威震天下的霸都騎也早就成了趙州軍。高氏兄弟、王思同、李承約、趙霸等河北年輕一代的名將雖然仍居高位,卻不再是過去的軍頭,他們依然在指揮軍隊,卻調不動一個士兵。

這,就是盧龍軍與天下藩鎮最根本的區別!所以,無論去哪裏,其實都一樣。

李誠中講完最後一課之後,最終的分配方案已經送到了學員們的手中。郭崇韜去了莫州軍、李繼韜去了營州軍、周盛茂去了定州軍,經過李誠中的特批,李存勖去的是戰區——上黨行營,而阿史那頡木裏,按照他本人“仿先祖例,宿衛燕王”的意願,成為了警衛營的一名實習軍官,跟在乞活買的身邊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