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蔣袁合流(一)(1 / 2)

天複三年正月,岐王李茂貞向梁王朱全忠屈服後,朱全忠卻一直沒有提撤軍的事,也沒有安排天子回鑾長安。李茂貞為此坐臥不安,懷疑朱全忠想要攻占鳳翔城,天子也著急上火,因為皇室吃不飽飯。實際上天子和李茂貞都多慮了,朱全忠沒有別的心思,他正在忙著處理從河東退軍的龐雜事宜。

打了一年的河東戰爭,卻沒有達成最後的目的,朱全忠相當不甘,但不甘歸不甘,他不得不撤軍,因為他的後方老巢亂了。

宣武軍控製的地盤西起關內,向東過京畿、都畿、河中、河南,一直延伸到大海。以後世的行政區劃來看,包括了陝西中南部、四川和重慶東北部、湖北北部、整個河南、安徽北部、江蘇北部以及整個山東,也是中國曆史上所說的中原地區。

雖然掌控了天下三分之一的地盤,握有上千萬百姓,但這片地區也是四戰之地。西鄰鳳翔、西川,北接河東、河北,南連淮南、吳越,可以說處處都是敵人。因此,當宣武軍主力集結於陝州、河中方向時,平路節度使王師範在宣武軍的腹地上狠狠捅了一刀。

王師範是響應天子“勤王令”起兵的,當時他大哭著說:“我等作為捍衛皇室屏障,豈能對天子如此困窘恥辱的處境坐視不管;各自擁有強大的軍隊,隻是自衛嗎!”適逢朝廷派往四方宣旨的張浚和王師範相熟,也從長水給他來信,勸他為正義發兵。王師範說:“張公的話正合我的心意,還有什麼可猶疑的!即使力量不足,也當將生死置之度外。”

於是王師範於青州誓師,向宣武用兵。

王師範知兵,並非魯莽之將,他先是讓部將們化裝成魚販、商旅、貢使等,暗藏兵刃進入汴、徐、兗、鄆、齊、沂、孟、滑、陝、虢、華等州,約定在同日一齊發兵,討伐朱全忠。但這個計劃太宏大了,沒有什麼可行性,前往各州的人多數事情泄露被捉住,隻有行軍司馬劉鄩取得兗州。劉鄩奪了兗州後,故技重施,派人扮做賣油郎進了沂州城,偵察城內虛實及軍隊進城的地點,然後率領五百精銳兵士從水洞裏鑽入城中,一舉奪城。

王師範趁勢起兵,天下震動。

朱全忠地盤大、幅員廣,手下人才濟濟,除了太府卿敬翔、觀察判官李振這兩個左右手外,幕僚中又以節度判官裴迪排序第三。這次西征,朱全忠帶了擅長出謀策劃的李振隨軍,敬翔和裴迪都留在汴州,敬翔主持大政方略,裴迪則主理轄內各州的民政。

裴迪得到消息後大驚,隻是此時敬翔不在汴州,於是將消息飛報朱全忠。但裴迪知道朱全忠去了鳳翔,若是等朱全忠下令應變的話,時間上根本來不及。所以他擅自做主,直接向身處河中的葛從周和晉州的朱友寧發令,讓他們火速派兵回援。

無論朱全忠被後世如何詬病,說他怎麼怎麼殘暴,怎麼怎麼悖逆,但他有很多開創性的治策思想,都為後世所效仿,“文人領軍”便是其中之一。

囿於這個時代的特殊形勢,朱全忠做不到真正的“文人領軍”,但他卻看到了武人當國所帶來的永無休止的背叛,他深深明白,要想讓自己的根基立得長久,讓自己的權勢能夠延續子孫,就必須抑製這種現象。

雖然同為藩鎮,但朱全忠卻不像其他藩鎮一樣,隻是將文人幕僚看做簡單的“策士”,而是賦予他們真正的大權。在朱全忠的治下,敬翔、李振、裴迪之輩都獲得了真正的權力,並且朱全忠對他們的倚重甚至超過麾下的武將,文官們、尤其是敬翔之類的頂級文官們,甚至在地位上隱隱淩駕於武將之上。

朱全忠征伐河東、鳳翔,他最倚重的是李振,鎮守腹地,則依靠裴迪,而對敬翔的信任,更是遠超其餘,他甚至讓敬翔頂替自己走後整個宣武地盤上的權力空白,給予敬翔“假節度”的職權。

正是依靠對文官的大力使用,宣武軍才能夠坐穩中原之地,藩鎮的組織能力遠超同輩,軍力抽調、輜重供給上傲視群雄。

在李誠中穿越來的那個時空,這樣的思想為宋太祖所借鑒並發揚光大,文人領軍成為宋代主流。當然,宋太祖的爺爺被盧龍軍幹掉了,李誠中並不清楚這一點,所以聽說趙挺和趙敬身死之後表現得相當淡定。

因此,裴迪是有權力在特殊狀態下調兵的,朱友寧、葛從周等人接到調兵令後也凜然遵從。朱友寧率萬人從晉州戰場上緊急撤離,葛從周也帶兵從河中戰場回援。

朱全忠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得到了裴迪的報告,所以他耽誤了一些時間處理撤軍事宜。在晉州方向,他下令宣武軍脫離戰場,回防京畿和陝州;在河中方向,他下令宣武軍南撤,護住洛陽、汴州,又追補了軍令,讓朱友寧為統兵大將,整合沿路所有軍力,東征緇青。